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综述·分析

  新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杨立强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集团公司党组关于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各项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锚定世界一流,强化创新驱动,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着力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推动油田勘探大发现、开发大上产、效益大提升。

  党的二十大旗帜鲜明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章节,“三位一体”推进,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专门部署。这一变化,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体现了对科技、人才等各自发展规律、相互联系规律以及支撑时代发展规律的把握,为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以人为本,创新引领未来。当今世界,谁占领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新疆油田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着力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推动油田勘探大发现、开发大上产、效益大提升,成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但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集团公司党组部署要求,我深刻认识到公司在创新体系构建、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成果转化上还不够科学有力,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怎么用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基础性、原创性成果不多,实用新型成果转化应用不够,地震采集、地质研究、工程技术等关键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生聚理用”人才机制尚未完全构建,懂经营善管理复合型人才、专业化领军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较为短缺,等等。新疆油田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进一步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集团公司党组关于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各项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锚定世界一流,强化创新驱动,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是着力打造区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着眼解决“由谁来创新”问题,强化创新体系构建,加强创新资源整合,深入实施“大科技工程”,加强CCUS/CCS等特色实验室布局,加快推进砾岩和页岩油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以国家级为引领、省部级为核心、公司级为基础的科技条件平台体系;进一步建强以公司4家直属研究院、新疆培训中心、生产单位研究所为主体,集团公司内部战略合作伙伴为支撑,国内外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为补充的“4+1+N”创新联合体,将优势资源集中到服务油气增储上产和绿色低碳转型的主阵地,加大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力度,把优质创新资源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着眼解决“动力在哪里”问题,推行“揭榜挂帅”、项目经费“包干制”、公开竞聘等机制,健全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容错包错机制,真正让创造价值的人有价值、创造效益的人有效益。着眼解决“成果怎么用”问题,强化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分委会作用发挥,按照前期研究、室内实验、现场试验、工业化推广统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分步确认、分批下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取得成果的项目上;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力度,形成可复制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实现创新链向产业链迈进,切实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眼突破难解决问题,聚焦盆地油气接替领域、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扎实做好前瞻性技术研究和示范性先导试验布局,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深化叠合盆地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基础研究,加大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勘探、非常规油藏效益开发、水驱油藏和浅层稠油持续提高采收率、水平井钻完井+体积压裂等技术攻关与试验,持续提高稳产上产和储备能力。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探索开展CCUS/CCS、太阳能光热注汽、燃煤生物质替代、绿氢制储供等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推动构建零碳负碳产业链,努力建设沙戈荒风光气储大基地和国家级CCUS产业中心。在智能化发展领域,把实现大数据分析、各专业协同、解决生产经营问题、提高全员劳动效率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六统一”原则,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加速油气生产物联网运维体系建设,推动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十四五”基本建成以全面感知、辅助研究、趋势预测、决策支持、远程控制为特征的智能新疆油田。

  三是加快建设一流领军人才新高地。着眼持续构建完善“生聚理用”机制,打造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复合型人才、专业化领军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坚持生才有道,系统设计人才梯次培养路径和能力素质提升方法,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注重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项目中识别培养人才,做到完成一批项目,跟进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坚持聚才有力,建立健全“筑巢引凤”聚才机制,探索实施市场化人才引进模式,以项目制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紧缺高水平人才;配套完善人才保障措施,做实两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强化关心关爱和激励表彰,让各类人才安心干事创业。坚持理才有方,突出质量效益效率、自主创新创造,注重短期绩效与长远发展有机统一,持续优化完善体现价值创造导向的人才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各层级各类人才担当作为。坚持用才有效,探索实施科研单位稳定支持计划,支持研究院所围绕主责主业自主布局、自由选题,让基础科研人才有一个能坐10年的“暖板凳”;建立内部人才流动市场,推动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推动“人往创造更大价值高处走”,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盘活和最优配置,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094114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