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图片新闻

新春走基层·聚焦能源保供“顶梁柱”

送暖

  编者按:春节万家团圆时,中国石油各单位员工坚守送暖一线,守护万家温暖。他们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冬供;把地热等清洁能源准时送给用户;令车轮滚滚保供不断档,为人民群众送去满满“福气”。

  两小时的团圆饭

  记者 杜嘉 徐佳 通讯员 张涵 段凌靓

  1月21日下午1时许,农历壬寅年除夕,在陕西榆林长庆油田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当班员工李爱的宿舍里,一家人正吃着一顿特别的年夜饭。

  今年春节李爱在榆林值班,妻子在距榆林1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腹地——长庆采气三厂值班。为了团圆,妻子利用休息时间提着早早准备好的年货赶到榆林,李爱70多岁的母亲也带着李爱的儿子从80多公里外的陕西米脂前往榆林。一家三代人奔赴李爱上班的地方,只为了一顿年夜饭。

李爱一家三代在宿舍吃年夜饭。

  尽管窗外的寒风呼呼作响,但在小小的员工宿舍里,因为家人的到来,李爱的心里特别暖和。

  今年40岁的李爱,是长庆油田(榆林)油气有限公司的生产运行部调度员。对于管理运营这个国内首个、亚洲最大天然气乙烷回收项目,李爱深知自己和同事们肩负的使命。自从3年前作为第一批参战人员来到这里后,往后的春节他再也没回过家。他和同事们用2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长庆油田50多年来首次设计、首次建设、首次运行且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工程建设,让一座年产液烃超百万吨的处理总厂拔地而起。

  “我的岗位既要负责与上游6个采气单位10个天然气处理厂进行生产对接,第一时间对气源作出正确调整,确保天然气生产供应,又要与下游企业及时沟通,优化生产参数,保证陕京天然气管道的顺畅运行。车辆调配、平台管理、组织运行、报表填写,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丝毫大意。”李爱说。

  眼看今年的春节一天天临近,李爱心里早早做了决定:单位年轻娃娃多,离家远,得让他们回去过个团圆年。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后,为了不让家中老人和孩子失落,夫妻俩决定将他们接来单位,一家人过个特别的年。

  “因为冬季生产任务重,我已经4个月没回家了,特别想儿子。”同样在一线上班13年的妻子曹敏坦言,已经有8个春节没能回家过年了。

  中午12时,这顿特别的年夜饭开始了。桌上摆着母亲特意从家带来的热气腾腾的“八大碗”,李爱脖子上围着妻子买的红围巾,身边还有忙着端饭摆碗筷的懂事儿子。这个年,虽然短暂,但足够幸福。虽然条件有限,但一家人能围坐一桌,聊着家常,吃着熟悉的味道,就是最珍贵美好的团圆时光。

  “我的愿望啊,是今年给媳妇买辆车,这样她回家就方便了。老人身体健康,孩子能考上个满意的好高中!”短暂的两小时团聚后,因为着急到岗,来不及送别亲人,李爱又坐上了前往厂区的班车,去为下游用户送“福气”的地方。

  石油热能逐鹿中原

  记者 杨军 通讯员 丁青

  1月24日上午,在冀东油田新能源河南开封地热项目现场,项目部经理、党支部书记李洪达密切跟踪开热2井替浆、循环洗井等作业。在节日值班人员少的情况下现场依旧忙得热火朝天。

  这个项目部成员目前共7人,承担了项目的前期论证、建设、用热谈判等任务。开疆拓土之难,用李洪达的话说,“真是一言难尽”。

  2022年10月开封地热项目部成立,李洪达就带领团队常驻开封市。这里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冀东油田大力开发地热资源的重要目标。

建设中的开热2井。

  外闯市场,重要的就是一个“闯”字。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需要攻克的难题特别多。这个团队从零开始,依托建立的全国—盆地—地区—城市4级评价体系,对中国东北部47个城市进行地热资源评价,优选市场。方案一遍一遍做,合同一个字一个字捋,汇报一次又一次修改。

  2022年10月,开封相关联系人答应第二天可以会面商谈协议,于是李洪达拖着疲惫的身体,自驾800公里赴约,到达时已经是凌晨了。凭借满满的诚意、详细的资料数据,“张开嘴、跑断腿”的付出,他的团队终于收获了地方政府的认可,项目部迅速打开了地热市场,先后与当地多家公司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意向合作地热供暖(制冷)规模达500万平方米。

  2022年疫情期间,项目部成员自觉不再外出,偶尔去附近的几个蔬菜店、超市,备一些必需物资。可能也就是这种“抱团取暖”的经历,让他们这个团队更加团结,不再只是个工作队伍,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齐心协力,开疆拓土,勇闯市场。

  除夕这天,项目部所在地西姜寨年味十足,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在外过年也不能将就,上午项目部成员打扫卫生、贴春联、贴福字。下午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围坐在一起开了一个茶话会,畅谈对新年的愿景。冷冻的羊肉早早就泡在水里开化,不到17时就洗净炖进了锅里,葱姜蒜一下锅,香味就飘了出来,溢满了整个房间。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度过了在开封的第一个除夕夜。

  “我从原单位调过来,其实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新能源’三个字。我希望自己能在新的平台有新的建树,到老了可以跟孩子吹吹牛皮——那个项目是我建设的。”员工周凡调侃道。

  夜幕下的西姜寨,家家户户的灯光都亮着。但最明亮的是正在钻进的开热2井井架上的灯光,在冬夜里散发出浓浓的暖意,温暖了节日期间的西姜寨。

  李洪达说:“开封项目计划实施地热井13口,其中5口采水井、7口回灌井、1口备用井,建立地热井平台1座、热源站1座、双向集输管线4千米、双向一次管网5千米。预计2023年实现供暖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逐鹿中原”,中国石油的地热清洁能源正大踏步向前迈进。

  智能巡井 温暖守护

  记者 隋泠泉 通讯员 谢桂森

  春节万家团圆时,辽河油田双台子储气库群注采作业区的干部员工依托智能化储气库建设,用更高质效守护万家温暖。1月21日,农历除夕,夜幕已经降临。辽河油田双台子储气库群注采作业区现场,双6注采站站长刘凯正忙着智能巡井。北风呼啸,一抹石油红在空旷的井场上格外亮眼。

  按照站内中控室提示的重点对相关设备逐一巡检后,刘凯把脸颊贴在了采气管线上凝神静听,片刻便露出了笑容:“是呼呼声。”

  刘凯说,当天然气流过管道,没有杂质,如同风吹过的呼呼声是最好听的声音,这代表采气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2022年,东北最大的储气库群——辽河油田储气库群又添两名新成员——双51、双31储气库,储气库群整体库容日产量创历史新高。

  “开阀——”在1号井场分气包排液口前,刘凯俯身半蹲,两手牢牢端住防爆桶接排液。15米外,员工冯宇将排液阀门缓慢打开,紧密配合刘凯指令。二人细心地将现场的排液包放掉,防止管线冻堵。

高鹏飞为分离器分液包排液。

  尽管是冬夜,忙碌的刘凯依然汗水涔涔。他擦了擦脸上的汗说:“今年,储气库现场最大的变化,就是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沿着刘凯手指的方向,压力、温度远传表在黑夜里闪烁着灯光。

  “这是今年智能化储气库建设的一项成果。RTU系统(远程终端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效率!”刘凯轻轻触动仪表间里下位机屏幕,只见电子屏前,各类生产数据实时更新。“智能化系统是‘最强辅助’,有了它,员工们省了不少劲!有更多精力去做一些智能系统做不到的事,比如排液、排气。”刘凯介绍,传统巡井需逐口井逐个设备检查,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智能巡井只需按照站控系统提示的异常,对重点点源和重要部位重点排查,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2022年下半年,为让这套站控系统尽快投用,刘凯带领站上员工日夜忙碌,用近60天,将3000多个点位逐个调试对接。为了让操控更清晰、指令显示更一目了然,石油汉子们愣是学会了站控软件绘图,绘制了涉及所有井场细节的25张控制流程图,有力保障了站控系统高效运行。

  午夜,在缓蚀剂橇装置前,刘凯和站上员工按照上位机的提示,用热水给压力表解冻,严冬的夜晚瞬间雾气腾腾。刘凯边干边说:“智能化为工作带来便捷,员工有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把工作做精、做细上。过年了,千家万户团聚,用能达到高峰,我们扎扎实实做好保供,不让一口井关井,不让一台设备停产,就是最大的事!”

  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输送。高效运行的注采作业区,是中国石油全力保障冬供的一个缩影。

  数字化赋能暖万家

  通讯员 赵双 王胜斌 王璐瑶

  2023年新春伊始,昆仑数智公司智慧天然气与管道事业部项目经理邓辉和他所在的项目团队,正在全力以赴做好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运行管理系统的服务保障工作,担起冬供数字化赋能者的责任与使命,为宝石花温暖千万家提供技术支撑。

  80后的邓辉在信息化建设之路上已经奋斗了16个年头。他一路见证着冬供从传统方式到信息化的转变,现在迈上了更科学、更智能、更高效的台阶。

  2020年,在昆仑数智研发团队60多个日日夜夜攻坚奋战下,采用先进的微服务架构建成的天然气销售运行管理系统,在国家管网生产管理系统迁移出中国石油之际上线运行,保障集团公司天然气销售业务始终平稳运行,支持供气日协调机制发挥高效作用。

  该天然气销售运行管理系统覆盖了4300多个批发用户和480余个终端项目公司,支持销售运行全流程管理,打通了天然气产、运、销、储、贸各环节,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冬季保供的重要专业应用系统,在销售业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2年11月,银川气温骤降,宁夏哈纳斯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紧急发起用气增量申请。运用天然气销售运行管理系统,省公司、区域事业部、总调度部完成审批并将申请传递给国家管网PPS系统,变更指令立即下达到分输场站。邓辉表示,天然气销售运行管理系统衔接了用户侧、销售侧、资源侧、管网侧,打通信息共享渠道,出现应急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响应。

  “以前日指定变更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沟通,现在通过天然气销售运行管理系统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各环节审批。”天然气销售北方事业部业务运行部副经理朱铁燕说。

  信息化发展为管理变革带来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12月初,中亚气出现波动,天然气销售公司总调度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打开系统中冬季保供资源与销售运行监控信息,迅速执行控销,需求侧、调峰侧、管网侧联动协调,天然气保供应急方案快速得到落实,有效应对了突发情况。

  “系统上线后,公司建立了销售预警机制,实现了销售侧分级压减可视化,能够动态掌握压减空间使用情况。”天然气销售公司总调度部副总经理李博说。

  2022年8月,系统上线城燃用户用气结构核查功能,梳理了减限客户清单,对冬季销售、资源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展示,这对天然气销售公司掌握市场情况、调整销售结构、制定保供方案提供了重要帮助。

  春节期间,项目团队安排运维人员“7×24小时”值班,对日常系统巡检内容进行部署,重点关注每日资源、销售运行相关功能。

  “作为一个冬供数字化赋能者,我将带领项目组保障系统平稳运行,提高功能交付质量,与业务部门一起打赢今年的保供攻坚战。”邓辉说。

  车轮滚滚 “天路”送暖

  记者 孟建红

  1月22日,大年初一,青海省格尔木市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7时,在全面检查车辆后,运输公司青海分公司司机赵得庆和同事们登上驾驶室,4辆装满LNG(液化天然气)的槽车依次从格尔木驶出,前往将近1200公里外的拉萨。

  启动供暖至今,这个公司配送LNG 764车次,为拉萨12万余户居民取暖、做饭及部分公交车运输作出了贡献。

  平均海拔将近2800米的格尔木,是涩格天然气管道的终点。如果铺设管道直接将气送至拉萨,建设费用高昂。而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天然气用户分散,用气量相对较小,从经济角度考虑,汽运成为天然气运输唯一的选择。

运输公司车辆编队执行燃气配送任务。

  车辆驶出格尔木,透过赵得庆的驾驶室玻璃,巍峨的昆仑山已清晰可见。高原天路,氧气稀薄,氧气瓶、红景天和应急食品、药物成为每位司机师傅的标配。

  “运输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冬天。2022年12月底一场暴风雪导致封路两天,我们3台车全堵在风火山,拉萨那边的储气罐眼看就要见底了,可把人急坏了。后来是武警开道护送,我们才顺利抵达目的地完成注气。”赵得庆说。

  16时,到达五道梁大桥后,车队稍作休整。没想到,短短几分钟内,炙热的发动机就完全冰冻,一辆LNG罐车怎么也发动不起来。车上的人全都下来帮忙,在寒风中处理故障。十几分钟过去了,车终于打着了火。在引擎的轰鸣声中,车队再次启程。

  车队穿过海拔50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一路颠簸,21时,到达海拔4600多米的沱沱河休息区。在这里,驾驶员师傅和押运员简单吃了碗牛肉面,算是合并了午饭和晚饭。为了确保危化品特种车辆24小时安全,驾驶员师傅和押运员按规定只能在车上住宿。

  次日6时,车队从沱沱河休息区出发,前往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位置——唐古拉山口。这里的海拔已经高达5231米。

  19时临近下班,青海分公司LNG配送中心副主任俞兆云的手机终于传来好消息:22日出发的车队已到拉萨前的最后一个站点羊八井,距离拉萨只有75公里,最难走的路已经全部走完。

  俞兆云介绍说,为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西藏燃料结构,保护雪域高原及三江源头的自然环境,2010年3月,中国石油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启动“气化西藏”工程,把柴达木盆地涩北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格尔木压缩液化,再将液化天然气用大型槽车沿青藏公路拉运到上千公里之外的拉萨,再经过气化加工送进千家万户。

  目前,为了保障拉萨的天然气供应,运输公司青海分公司共有56辆LNG槽车日夜奔驰在1200多公里长的高原“天路”上。11年间,他们创造了在“天路”上运输液化天然气零事故的安全纪录,在冬日为西藏各族人民送去了温暖。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094114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