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石油海外

  国际管道结合跨国管道运行业务特点和发展需要,从企业战略全局出发,搭建平台、完善机构,分类施策、汇聚资源,持续优化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形成与公司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管道铺到哪里,人才就聚到哪里,人才培养的平台就建在哪里。伴随西北西南跨国油气通道的建设发展,截至目前,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简称国际管道)为“一带一路”沿线管道过境国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万多个,培养了大批属地化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商务人才,全方位带动沿线各国油气管道工业的发展。

中国石油首届海外属地员工职业技能竞赛上,国际管道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获奖的属地化员工。谭森耀 摄

  制订专属培养计划

  作为一家业务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和中国6国的跨国管道企业,中油国际管道公司(简称国际管道)队伍中超过80%的员工是外籍雇员。他们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管道运行的安全稳定,是人才工作关注的主体。

  不同于一般的培训,国际管道以合资公司为平台,创新设计为属地化人才量身打造“丝路计划”,在当地采取中方员工传授专业技能、组织集中培训和技能竞赛、中国技术专家视频授课等多样化培训方式,对属地化员工系统跟踪培训。

  周智文是中缅油气管道当达分输站的一名优秀缅甸籍员工。2013年4月,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中缅油气管道合资公司曼德勒运营中心当达分输站从事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他扎根一线,一干就是8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发电机设备管理专家。日常工作中,中方专家经常会给予他指导。2017年3月,周智文参加了公司在仰光举办的电工培训班,取得了电工资质证书。2018年1月,他又被选派去内比都参加光缆熔接培训班,取得优异成绩。今年6月,在中国石油首届海外属地员工职业技能竞赛上,周智文与200多名同行竞技,获得了电力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获奖后他高兴地说:“感谢公司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成长平台!”

  这样的成长成才案例不胜枚举。10年来,“丝路计划”共组织各类培训1.1万余次,参训者达20万余人次。

国际管道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奇姆肯特管理处管工、焊工、起重工开展维抢修技能练兵。 柳军 摄

  多维度建立培训体系

  国际管道员工分散在国内外下辖的13家合资公司和分公司,分布在1万多公里管道沿线。各国培训资源有限,资质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实,国际管道以总部人才发展中心为统领,在国内系统高效地整合公司内外各类培训资源,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的培训资源支撑体系。

  “我有个梦想,就是到中国学习。很幸运,我赶上了好时候。”家在塔吉克斯坦贫困山区的俄罗说。这片山区就在中塔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业务现场附近。2017年,包括俄罗在内的32名优秀高中毕业生通过选拔考核,成为中塔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属地化后备大学生订单式培养对象,被送至西安石油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俄罗参加了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会,从20多个国家90多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入围中国总决赛,获得“一带一路”赛区季军。

  近年来,国际管道培养出像俄罗一样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属地化大学生人才达百余人。

  为打破地域界限,加快属地化人才培养,国际管道积极搭建线上平台、汇聚优质资源。今年5月,中国石油海外管道人才评价中心在国际管道挂牌成立。中心以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为引领,开发E-learning在线移动培训平台,编制“输油工”“输气工”等中英俄多语种教材,对属地化员工进行教学和技能认证,实现了人才培养线上线下协同呼应。

今年6月,国际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合资公司属地化员工参加中国石油首届海外属地员工职业技能竞赛。王延晖 摄

  丰富培训内容设计

  人才培养在定位清晰的前提下,要落到具体的培训内容上,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专业技能是管道人才勇揽“瓷器活”的“金刚钻”。国际管道公司针对不同专业人员设计定制有层级的专属培训项目。如对工程建设人员,初级层面主要强化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培训,高级层面会进一步选拔开展英国NEBOSH国际职业安全与健康通用证书(IGC)、国际项目管理认证(PMP)等国际认证培训。

  强化专业内容培训的同时,国际管道还以岗位练兵为抓手,每两年组织开展维抢修技能竞赛、压缩机技能竞赛等各类技能比武。今年6月,国际管道承办了中国石油首届海外属地员工职业技能竞赛,所属4个合资公司的200余名属地员工参加竞技。竞赛前,由中方师傅组成教练团开展实训。“我跟着中国师傅学会了很多技能,仪表维修、焊接管道,光缆熔接也不在话下。感谢中缅项目。”赛后,中缅油气管道合资公司属地员工丹索感慨道。

  语言方面,国际管道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10年,开展了11期俄语培训班和多期英语能力提升班,累计培养中方英俄双语人才135人,训、用结合。2017年从俄语培训班顺利毕业的叶建军,如今已经是中哈天然气管道公司副总经理。他说:“像我这样从未接触过俄语的员工,现在都可以用俄语和哈方同事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工作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培养,形成了一批技术过硬、交流顺畅、知华友华的骨干力量。国际管道国际化人才培养案例得到了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组织的肯定和推荐。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电话:010-62094114 |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523205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