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管理•人才

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形成“靠能工巧匠引领创新团队,再依托全员创新创效助推企业发展”的模式——

管道一公司:传承“创新火种” 激发创效热情

  11月7日,管道局一公司陕京四线尚义支线项目电焊工刘铁松正利用工休时间,为其他电焊工讲授业务知识。前阶段,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刘铁松和管道局其他两名选手从31个省区市94名焊工选手中脱颖而出,获焊工组团体第三名。刘铁松是管道一公司多年来弘扬“工匠精神”精心培养出的“能工巧匠”之一。

  管道一公司始终注重培养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示范作用,靠能工巧匠引领创新团队,再依托全员创新创效助推企业发展,靠创新发展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一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创业阶段,“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劳模、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成为支撑管道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坚。全国劳动模范张海军刚参加工作就赶上“八三”会战,“八三”的优良传统融入了他的血液,在几十年工作中不断弘扬传承劳模精神。一公司成立后,他带领队伍参建各项重点工程,将创新创效贯穿工程建设始终。1992年,他率队承建的首钢大口径通风管道卷制工程,以“惊人的速度和上乘的质量”在首钢赢得良好信誉;1993年,他率队承建大连西太平洋公司2座10万立方米油罐,节省几十万元,提前完工近一年,成为当时我国建设10万立方米油罐节资最多、速度最快的项目。

  到了21世纪,创新创效更是成为推动一公司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梅广庆擅长研究管道设备,特别是自动焊机,2006年公司承建印度东气西输工程时,焊接合格率达不到80%。他去现场后,把电源调整成为平特性脉冲电源,一直困扰多时的未融合缺陷解决了。2008年,梅广庆挑选了11名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大学毕业生,组成科研创新小组,进行管道施工设备、工器具的改造和研发。在梅广庆的“传帮带”下,这些年轻人都学有所成。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梅广庆把创新的火种植入团队每个人心中。

  进入新时代,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创建了长输管道创新工作室,围绕长输管道施工的重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技改革新、技艺传承。为高技能人才搭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的平台,“接力棒”也传到了年轻人李刚手中。李刚为河北省能工巧匠,多年在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他把这些技术和施工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一批又一批参加培训的学员,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工作室佳绩频传。如2013年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冷作钣金工职业技能竞赛银牌、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郑志德;2013年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冷作钣金工职业技能竞赛银牌、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刘志勇;2014年管道局技能大赛“五项全能”冠军获得者韩雪峰等。同时,工作室形成了以老带青、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职工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平台。

  工作室近年来按照一线施工需求,研究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焊装备,很多装备均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目前已广泛应用到施工一线。如管道机械化防腐补口设备、长输管线管口快速封堵器等40余套设备正在公司各个项目推广;工作室现场领衔解决企业级难题和集团公司级多项难题;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1422空芯气缸内焊机、D1422一体化端面整形设备等,在中俄东线应用至今,收效良好,为公司节约设备购置费用数千万元。目前,长输管道创新工作室的科研成果达50余项,其中25项成果获管道局、集团公司科技成果,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如今,管道一公司依托职工全员创新创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并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等殊荣,用硬核实力打造中国石油管道“第一公司”的优质品牌。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电话:010-62094114 |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523205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