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观点·评论

  全球油气贸易调整为油运市场带来机遇

  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固然有多方面原因,这其中,石油能量密度高、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形式出现并易于储存的特性,完美契合了海运这一最具经济性的运输方式,并为石油消费在全球的高速发展插上翅膀。

  化石能源的特点之一是生产地往往并不是消费地,这使得能源供应链必须要可靠耐用且足够经济,油田、管道、油库、码头与油轮共同构成了石油具有竞争力的能源供应链,并深刻影响替代能源的供应链建设。

  天然气作为过渡化石能源,在这一方面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天然气从气田经管道到达液化站,低温高压下成为LNG(液化天然气),并使用LNG运输船进行跨洋运输,到达目的港卸货后再气化进入管道,或继续以LNG形式进入陆上消费终端。低温高压的客观要求造就了LNG项目的高壁垒,需要参与方的雄厚财力和科技实力双重支撑,这也使得LNG运输船成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并成为船价天花板。

  国际贸易是解决全球油气供需失衡的重要手段。全球油气贸易及油气供应链推动油气资源从中东、非洲、美洲、澳洲、俄罗斯等油气产区源源不断流向亚太、欧美等需求地。全球油品贸易推动成品油跨区贸易快速增长。然而,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制裁风险增大、国际油价高企等因素均对油气贸易及油气供应链造成影响。

  当前全球70%以上的原油资源集中在中东、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美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控制着全球原油生产的半壁江山。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储量国,今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使世界油气史上第一次有油气资源超级大国卷入制裁,俄罗斯的主流供应国地位受到动摇,欧佩克和美国则有望持续提升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能力。

  世界油气贸易版图重塑的背后是国际秩序的重建,油气供应链因此面临重大利好与发展机遇,油运则有望成为对抗高通胀的重要手段。

  逆全球化趋势推动油运运价持续走高

  尽管天然气在储运方面较石油有所逊色,但是陆上管道大大弥补了天然气供应链的短板。全球油气供应链的建设多年来一直以最优化适配、最低廉成本与最佳经济性为导向。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并以快速扭转“欧洲50%的煤(每年2.5亿吨左右)、40%的天然气(1800亿立方米左右)、30%的石油(每年2亿吨左右)依赖俄罗斯”的局面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北海、西非、美洲等大量替代资源流向欧洲,长距离运输取代短距离运输成为输欧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也使得亚洲市场获得上述地区原油资源的难度加大,实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俄乌冲突加速了全球能源供应链重塑,世界能源供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效率优先、成本导向向政治先行的逆全球化趋势转变。

  全球炼油能力结构性、区域性短缺的矛盾在俄乌冲突后集中爆发。欧洲短期内出现柴油供应紧张,并加大从亚太、美国等地区的柴油进口,拉动柴油市场迅速走强。2023年以后,欧洲将全面停止进口俄罗斯柴油,俄罗斯柴油将不得不寻找新的出口目的地,或将面临出口量大幅滑坡的情况。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燃料油生产国和出口国,2021年燃料油出口量为64万桶/日,主要出口至欧美地区,俄乌冲突也将导致欧美国家开始寻求燃料油的替代来源。

  俄乌冲突导致的贸易中断使得欧洲石油贸易舍近求远成为常态,吨里程大增,从而支持了小型油轮的货运路线。贸易中断也改变了成品油的采购,推高了成品油运输船的运费。这一系列爆发式的国际石油贸易版图重塑需求,使得国际油运市场在经历了两年的低谷徘徊后,终于迎来了小船率先发动的油运牛市行情。

  管道天然气地缘政治属性较强,俄罗斯与西方持续博弈下,减供断供风险大,但作为管道气替代的LNG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出口液化剩余产能有限,新增产能投放集中于2024—2025年。能源的硬平衡在天然气行业上演,今年8—9月,在欧洲取暖季储气库备货期间,为了将全球LNG现货资源都吸引到欧洲,欧洲基准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不断刷新历史新高,8月TTF均价高于日韩标杆指数JKM均价。天然气行业存在多年的亚洲溢价逆转为今年的欧洲溢价。

  在此背景下,全球LNG运输市场持续高景气行情。亚太区域17.4万立方米LNG船日租金从8月初的6.6万美元上涨至9月初的12.5万美元,大西洋区域从7.4万美元上涨至9月初的10万美元。

  化石能源供应链的逆全球化背后是世界秩序的动荡。随着海外货币与信用持续收紧,经济衰退预期愈演愈烈,全球货币相较美元纷纷贬值,紧缺资源将成为真正的“核心资产”,这其中就包括能源(油气、煤炭)和运输(油运、干散运)。

  构建全球航运新生态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轮油价高企伴随着全球能源大转型,世界加速向清洁和低碳能源迈进,传统化石能源上游投资显著下降。新旧能源在转换过程中造成的供应结构性失衡,成为油气价格上涨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天然气价格顺势不断走高。按热值转换,三大传统化石能源中,今年9月底的天然气价格已相当于煤炭的1.5倍、石油的 2.09倍。天然气成为最贵的一次能源,石油是最经济的一次能源。

  天然气上游投资和下游需求长期存在错配,供给端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相对滞后,反映在投资端则会更加滞后。因此,在化石能源投资低迷,加之短期内可再生能源产能不足的背景下,能源转型过渡时期油气价格或将持续上行。油气价格高位运行将传导至中下游,导致全球通货膨胀高企。这不仅将抑制全球石油需求,也将一定程度上减少石油贸易。

  此外,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事件有增无减,资源丰富的产油区往往成为地缘政治动荡频发区。地缘政治冲突中的“石油因素”在不断增加,石油的“政治属性”持续得到强化。石油贸易领域的制裁风险也令贸易商望而却步。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多发、制裁风险加大、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国际石油贸易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较前些年显著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油气供应链重塑给航运企业带来的挑战既有规避西方国家“长臂管辖”的风险,也有管理运费市场的风险。航运企业海外经营网点星罗密布,做好世界公民,公开透明,在日常业务中进一步加大风控与合规性检查力度,成为航运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牛市到来固然可喜,如何管理运费市场更长周期的风险,平衡好长期与短期利益,将更考验航运企业的经营水平。航运企业要利用好高回报、高现金流的契机,既要抓住风口做大做强LNG运输船船队建设,又要把握乙烷、乙烯及LPG运输船大型化趋势提前做好布局。

  新能源成为下一代船舶燃料选择

  海运承载了全球90%以上的货物运输,其单位运费以及碳排放都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最低的。在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议题的今天,新能源于航运业而言是下一代船舶燃料的选择。

  新能源替代需要碳交易系统的支撑。欧洲宣布在2025年正式启动碳边境调节税征收;美国国会建议从2024年起,对高碳美国产品和进口产品均征收碳费。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作为下一代船舶燃料未来可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替代还需要化石能源的高价支撑,而目前,绿色低碳燃料的制备仍然成本高昂,石油仍具有显著价格优势。

  此外,船舶使用低碳、零碳燃料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碳减排。但当其通过传统化石燃料制备时,在生产过程中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种减排方式实质上是将船舶航行时排放的二氧化碳转移到燃料制备时进行排放。且由于制备过程中多次能量转换带来的损耗,基于化石燃料制备的低碳、零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必然高于直接使用化石燃料。因此,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方式核算低碳、零碳燃料的碳排放已成为国际航运业的共识。未来,低碳、零碳燃料将在制取原料和制备工艺上严格控制碳排放,逐步从化石燃料制取转向绿色制取,实现从生产、运输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是实现航运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合理规划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地理位置、采用高效的运输载具和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绿色能源等方式,降低整体运输距离,提高运输载具能效,控制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低碳、零碳燃料的加注是燃料供应链的最后一环,连接燃料供应链和燃料使用终端,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多种新能源形式由于各有优劣,因此在航运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达飞与壳牌共同选择了LNG船燃;马士基则押注甲醇,达飞也在今年首次订造了6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氨燃料动力船仍处于研发阶段,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航运企业及船厂普遍与欧洲发动机厂商合作,共同坚实地推动了全球氨燃料动力船的发展。

  随着航运业减排行动的深入进行,阻碍低碳、零碳燃料在航运业规模化应用的最大问题来自于供应链孱弱的供应能力。为打破供应瓶颈,推动低碳、零碳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提高供应能力。一是改善低碳、零碳燃料的制备工艺过程,建立绿色制备工厂,实现满足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要求的燃料规模化生产,保障航运业减排需求和能源需求;二是根据航运业未来发展需求,逐步完善港口低碳、零碳燃料储存和加注基础设施,分批分段建立完备的低碳、零碳燃料储存加注网络;三是建立低碳、零碳燃料加注规范法规体系,填补低碳、零碳燃料水上加注作业的监管空白,保障船舶加注作业安全。(张龙星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094114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