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石油人物

熟悉的陌生岗位·历史铭记

他们,用生命诠释担当

  哈得开拓者

  姓名:蒋龙林

  出生日期:1935年

  单位:塔里木油田

  岗位:副总工程师

  去世时间:2003年

  获得荣誉: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 ●开发建设新疆奖章 ●塔里木石油会战30周年突出贡献者

  提起蒋龙林,大家首先就会想到他不顾质疑,4次力争上钻哈得1井,使得我国陆上最大的海相沙漠油田——哈得油田成功问世。

  上世纪90年代初,塔里木的勘探重点是塔中、塔北地区,蒋龙林却专注于哈得这个新区、冷区的研究。

  1992年,在油田的一次井位论证会上,蒋龙林第一次汇报了对哈得的认识,但因预测构造面积太小,没有引起关注。但蒋龙林没有灰心,继续研究。1992年到1995年,每次井位论证会上,他都会抱着一大摞资料,会议结束后,赶紧向专家们汇报哈得的研究进展。

  1995年,退休的蒋龙林被返聘到塔里木油田研究院物探中心。虽然是退休返聘,但蒋龙林身上那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知识分子品格一点没变,他仍然执着于哈得的研究,希望哈得能得到重视。

  1997年6月,在油田井位论证会上,蒋龙林正式提出上钻哈得1井的建议。他提出的井位是在前期钻井全部失利的满加尔凹陷北坡,而且他预测的圈闭幅度较小,只有20米。在传统的地质认识里,沙漠区块5000米的顶面埋深,圈闭幅度最少应该四五十米,大家怀疑这里根本没有构造。所以,蒋龙林的提议被否定了。在接下来的3次井位论证会上,哈得1井都没有被列入讨论范围。蒋龙林着急了,他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发言,和专家、领导们争辩得面红耳赤,强烈要求上钻哈得1井。在第4次会上,指挥部领导被蒋龙林感动了,当场表扬了蒋龙林执着钻研,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权威的科研精神,拍板上钻哈得1井,从而发现了亿吨级储量的大油田——哈得油田。

  其实,蒋龙林还有很多功绩。

  由于库车区块之前的几口探井相继失利,所以克拉2井上钻时争议也很大。经过蒋龙林等人的力争和证明,克拉2井才得以上钻,克拉2气田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国家西气东输工程。

  蒋龙林是塔里木油田的重要贡献者。1975年,塔西南石油会战期间,蒋龙林曾担任过叶城指挥点代理总指挥。除了哈得和克拉,他对柯克亚、轮南、东河、英买力、吉拉克、牙哈等油气田的发现都有着重要贡献。蒋龙林在塔里木一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蒋龙林留给后辈的,不仅仅有物质财富。

  蒋龙林的孩子们介绍,父亲特别低调,从不对亲朋说自己的功绩。哈得大发现那年,他们只记得有一天,父亲突然亲自下厨做了几个湖南家乡菜,还和母亲小酌了一杯。孩子们很好奇,父亲虽然做得一手好菜,但平时几乎不下厨,除非是过年才会亲自下厨。他们问父亲有啥喜事,父亲只是笑着抿酒,不作回答。后来他们看了报纸,才知道父亲是发现哈得油田的功臣,原来父亲那天的轻松与快乐,是因为哈得的大发现。

  蒋龙林退休后,曾有几家大公司开出高塔里木几倍的薪酬争相聘请“蒋大专家”,可他却选择留在塔里木。他的一位徒弟问他为什么,蒋龙林激动地说:“塔里木地下有大宝藏啊!我想在这里找大场面呀!就算塔里木不给我返聘工资,我也愿意干!”

  不给工资也愿意干!这话在今天几乎没有人相信。但蒋龙林的同事们却始终相信。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蒋老爷子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找油找气就是他的信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60多岁的人,每天一进办公室就忙工作,连水都不喝一口。他说怕总去卫生间耽误时间,影响研究思路。”一位共事过的同事回忆道。大家对老爷子最深的两个印象,一个是头上满是白发埋头画剖面图,另一个是背着一大卷剖面图和沉重的岩芯,急匆匆地去北京汇报。

  2002年2月,蒋龙林被诊断出胰腺癌。他的老伴愧疚地说:“半年前他就说过自己腹部疼痛,但见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急匆匆去上班,精神十足,所以也没太催他去医院检查。”

  塔里木油田第一时间安排老爷子去北京治疗。出发前,蒋龙林让司机带他在塔里木石油大院里转转,还不停地提醒司机:“走慢点,走慢点,不着急……”这位一辈子繁忙,总是急着去工作的老石油人还是慢了一回。

  2003年4月20日,蒋龙林在北京去世,享年68岁。临终前,他只有一个要求——把我的骨灰撒在我工作过的哈得油田和塔西南。(蒋俐 赵英杰 刘伟)

潜心钻研的蒋龙林。 赵英杰供图

  爸,您生前有两个遗憾。一是没看到与塔里木盆地相匹配的大场面,二是不能帮助老家的弟弟妹妹们了。您放心,现在塔里木已突破了3000万吨,是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了;我们像您以前一样,每年都会给老家的长辈们寄钱、寄物,姑姑们和叔叔们的家境也好起来了。爸,您放心吧!——蒋龙林长子蒋东辉

  柴达木“铁人”

  姓名:肖缠歧

  出生日期:1941年11月

  单位:青海石油管理局

  岗位:1258钻井队队长

  牺牲时间:1970年7月23日

  获得荣誉: ●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64年获全局工业学大庆技术大比武钻井打吊钳、二层平台操作两个第一

  1970年7月23日凌晨,柴达木盆地干柴沟的大风卷着沙尘。此时,在1288钻井队承钻的干柴沟构造柴5井,因钻具静止时间过长而卡钻。

  队长肖缠歧听到消息后,急忙披衣起床,奔赴井场。“这活危险,我来干!”他让当班的其他同志撤到安全地带,自己留在现场。

  接过刹把,提,不行!转还是不行!肖缠歧决定用钢丝绳把吊卡和被卡钻具绑在一起,硬转解卡。不料,强大的离心力扭断了一个连接螺丝,近百公斤重的方补芯分成两半,直接飞出,其中一半击中了肖缠歧的右胸。

  肖缠歧受伤的消息立刻传开,队员和被他帮助过的群众纷纷跑去医院,要求为他输血。“大夫,多抽一点,我身体好!”“大夫,只要能救老肖,抽干我的血都行啊!”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大家给肖缠歧最多的评价。他短短31年的生命,却在队友和群众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58年,刚参加工作的肖缠歧来到钻井队,先后担任过钻井队场地工、井架工司钻和队长,曾被评为钻井处的红旗手、五好工人、青年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每到一个岗位,他都是标杆和骨干。

  在1964年青海石油管理局工业学大庆、技术大比武中,肖缠歧拿到了钻井打吊钳、二层平台操作两个第一。4月的一个夜班,肖缠歧发现有大量泥浆外溢。他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肩膀挡住泥浆槽。强碱性的泥浆顺着他的脖子流到全身,他忍着疼痛,直到垫平了泥浆槽才站起来。

  一次钻井队搬家,为尽快打通水源路,队里最终决定在阿拉尔河上架设一座12米长的简易桥。当时除了3吨水泥和一条钢梁外,其它什么设备、材料和工具都没有。怎么办?肖缠歧跳进冰冷的河水中,自己想办法打水泥桥墩。河水冰凉刺骨,几天下来,他的双腿肿胀得连裤子都脱不下来。

  在一次井场设备故障引起的失火中,肖缠歧顶着湿棉被钻进机房,拼尽全力独自拖出柴油机,保护了国家财产。当上司钻的肖缠歧工作更加拼命。高原上6月的凌晨仍然寒风刺骨,他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嗓子喊哑了,鞋子磨破了,脚下的步子却没慢过半拍。他所在的3288钻井队当年就创造了班进尺294米的油田新纪录。

  1967年,3288钻井队在咸水泉地区钻探时遭遇强烈井喷,为了控制险情、抢救油井,肖缠歧主动报名,成了23名抢险突击队员中的一员,并成功控制了险情。此次抢险被《人民日报》报道,并命名为“二十三勇士”。

  他不光工作干得好,还积极帮助同事和群众。有一次,他看到伙房烧开水的同志提水太累,主动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伙房安了个打水泵,“他心里装着的都是群众的苦和难”成了当时大家对他最多的评价。

  在青海石油管理局“战戈壁斗沙滩,重返西部建家园”的号召下,肖缠歧带领3288钻井队,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花土沟。作为第一批创业者,肖缠歧带领队员自己动手架设高压线路,打通水源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了开钻顺利进行。

  由于工作出色,1970年,肖缠歧被任命为1258钻井队队长。

  1970年7月23日,这个日子成了儿子心头永远的痛。没来得及好好和病房的父亲告别,就被大人们匆匆地带了出去。那天,因抢救无效,肖缠歧永远地离开了。

  几个月后的中秋节,皓月当空,1258钻井队的兄弟们围坐一起欢度佳节,唯独缺了肖缠歧……

  昆仑山下,柴达木烈士纪念碑深深刻下了肖缠歧的名字。

  1971年1月,青海石油管理局做出向“铁人”式的好干部肖缠歧同志学习的决定。离开的那年,这位来自陕西蓝田的铁汉年仅31岁。(沈生莲)

——肖缠歧的连环画像

  大家对父亲最多的评价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我印象中,他也有焦虑的时候,他为工作考虑得太多,总是为队友们着想。他不是什么都不怕,他最怕的就是身边人受苦受危险,总为别人着想。虽然他给我留下的记忆有限,但在我心里,他永远都是最棒的。——肖缠歧的儿子肖红利

  准噶尔未了情

  姓名:吴平河

  出生日期:1966年6月1日

  单位:西部钻探

  岗位:钻井队党支部书记

  去世时间:2018年10月4日

  获得荣誉:●2009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2012年,集团公司十大模范党支部书记

  2018年10月4日,吴平河走了,走得很突然。

  吴平河生命中的最后两天,一直在克拉美丽气田的那片沙漠里。在他挚爱的70215钻井队DXZHW1792井,他带着对钻井事业未了的心愿永远地走了。

  10月2日,是他上井的日子。吴平河有些感冒,胃隐隐地不舒服,他想着咬咬牙就能坚持。

  10月4日,吴平河病情加重。同事强行架着他上了值班车,赶往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平河在车上根本坐不直,衣服被汗水湿透,去往医院的路上曾两次停车急救。当天20时20分,还未到达医院,吴平河就永远地走了。

  吴平河的爱人钱宝芬和儿子吴峻昊匆匆赶到医院。16岁的吴峻昊看到这么多的人,大哭起来。妈妈搂着他:“没事,没事,爸爸只是胃不舒服……”

  吴平河的性格像他的名字一样,平静得像一条河流,沉默讷言,埋头实干。

  1986年到2018年的32年间,他一直在钻井一线。大漠的风沙、钻井的辛苦让他三四十岁时看起来就像年过半百。

  1986年7月,吴平河从新疆石油学校钻井工程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原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先后从事过工程技术员、队长、党支部书记等工作。

  2002年,吴平河被调到原钻井一分公司工程技术股任股长。

  调到后勤,本可以更多地照顾家庭。但吴平河在办公室根本待不住,三天两头跑井队。遇到井下出现问题,二话不说,拿起包就往井上赶,并且一定要等一切恢复正常,他才能放心回家。

  听说钻井队需要人,他主动要求重返一线。“我在井队习惯了,只要转盘转起来,进尺打起来,心里就舒服,想干出个样子来。”

  机工丁顺林回忆:“老吴是老技术员出身,井上遇到问题,有他在,总能化险为夷。他爱操心,熬夜更是家常便饭,看着让人心疼。”

  钻井队在他的带领下进步很快,年进尺三上3万米,“后进”变成标杆。吴平河带着队伍转战天山南北,深入沙漠腹地,遇到“硬骨头”井,甲方总是点名让吴平河上。

  他带过的50585、70215队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出生于伊犁河谷的他,很有语言天赋,除了汉语和本民族的锡伯语外,还会说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靠着语言沟通的便利,大家都爱在他的队上工作。

  大家印象中的吴平河,极少休息。特别是从2006年到2018年,他平均每年在井300多天。成为全国劳模后,组织上安排他去疗养,他全都放弃了。他说自己就是喜欢钻井队,守在钻塔边心里踏实,出去后心里“跟猫抓一样”。

  内钳工许新文回忆:“吴书记特别认真,我们在太阳底下干活,他不会比我们少晒1个小时。空调房子他根本待不住,5分钟就出来转一圈,经常一身土、一头汗。”

  钻井队搬家的安装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为节约时间,吴平河常常从早上8时干到晚上10时,累得躺在床

  上,两条腿都不会动了。

  钱宝芬说:“老吴每次回家都要昏睡上两天,才能缓过劲来。”

  有一年夏天,一口井开钻前,泥浆排污池要铺防渗膜。吴平河看到人手不够,主动下到4米深的池中。头上是火辣的日头,脚下是新翻起的沙土,一阵风起,吹得满脸沙子。大风好几次把刚刚压好的防渗膜吹了起来,吴平河一直和小伙子们干到收工,干完活后,吴平河都没有气力爬上4米高的池子,还是靠大家把他拉上去的。

  “要做就做到最好”是吴平河的座右铭。他管理精细,井队连续多年安全生产零事故,是一匹名副其实的提速“黑马”。

  对于钻井人来说,多么艰苦、多么危险的活儿都能解决,但就是解决不了顾家的问题。常年野外施工,不能在老人跟前尽孝,无法和爱人花前月下,甚至连参加孩子的家长会都是奢望。

  2013年冬天,吴平河的队要在沙漠腹地打一口重点井,远在伊犁的姐姐打来电话,说85岁的父亲病重,让他回来。当他正准备回家时,井上突然发生井漏。顾不上那么多,先处理井上的问题再说。几天后,井漏问题解决了,吴平河连夜赶回到伊犁老家,可是父亲已经离开了,老人弥留之际,还一直叫着吴平河的名字。

  钱宝芬却说吴平河是个好老公,只要吴平河在家,她和儿子进门就能吃现成饭,粉条白菜、黄萝卜炒肉都是他的拿手菜。儿子在妈妈这要不到零花钱,吴平河就悄悄给他。(苏玲/文图)

吴平河在工作现场。

  2011年暑假,我去了爸爸的井队。白天爸爸在井上忙,我就在炊事班帮忙剥大蒜、刮土豆皮,晚饭后,才能见到爸爸,他拉着我在沙梁边散步,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

  爸爸很忙,叔叔们不停地找他谈工作。我说:“爸爸,你看看我这个。”爸爸总是说:“等一等,等一等。”可是等爸爸忙完工作,我也睡着了。——吴平河儿子吴峻昊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电话:010-62094114 |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523205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