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新闻  >  国外

  5月26日,荷兰海牙地方法院裁定,壳牌对气候变化负有部分责任,并下令该公司以远高于目前计划的力度削减碳排放。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强制要求油气公司遵守《巴黎协定》减少碳排放的裁定尚属首次。

  一时间,外媒争相报道,称其为“历史性胜利”。而就在同一天,由于环保派的投资者持续推动低碳减排,美国两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也遭遇股东“逼宫”。埃克森美孚的股东在围绕公司业务方向争论几个月后,选举了两名气候活动人士进入董事会。雪佛龙61%的股东投票支持了一项削减碳排放的提议。

  全球三大石油巨头集体遭遇“逼宫”,穆迪将其描述为一场由投资者主导的“气候反抗”,这表明随着全球向全新的能源世界过渡,石油公司面临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传统油气公司压力越来越大

  在绿色能源的新趋势下,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对传统油气行业的审查越来越严格,传统油气公司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5月26日,荷兰海牙地方法院裁定,到2030年壳牌必须使其碳排放量比2019年的水平降低45%。而根据壳牌公布的零碳时间表,到2030年,与2019年水平相比碳排放降低20%;到2035年,降低45%。可以看到法院裁定的“2030年降低45%”与壳牌设定的“2030年降低20%”,相差甚远。

  另外,向来对低碳减排较被动的埃克森美孚在董事会上遭遇强硬挑战。在5月26日的股东大会上,以Engine No.1为代表的激进投资者提出重组董事会的要求,结果是Engine No.1成功拿下两个董事会席位。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可持续投资的Engine No.1只是持有埃克森美孚0.02%股份的小股东。Boston Trust Walden公司负责人蒂姆·史密斯称,“在埃克森美孚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历史意义。投资者竟然有机会根据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选举新董事会成员,并罢免现任董事会成员,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

  对于雪佛龙主张低碳排放的股东来说,更是轻而易举取得胜利。雪佛龙股东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以压倒性优势轻松通过了一项决议,61%的股东投票赞成削减因使用该公司产品而产生的碳排放。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法庭上有约1800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诉讼。外界预计,法院对壳牌的裁定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包括bp、道达尔等油气巨头可能成为新的诉讼目标。目前的消息显示,壳牌表示针对法院裁定结果将考虑上诉。然而,对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来说,董事会的最终结果具有约束力,不存在“上诉”的问题。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遭“逼宫”预示着,未来其他石油公司的董事会选举也可能出现类似结果。分析师表示,这些事件将进一步加速能源转型,并可能导致更多激进主义运动和诉讼。

  2030年的绝对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随着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在能源转型加速的当下,石油巨头的低碳减排举措被置于聚光灯下,正如此次三大石油巨头集体遭“清算”事件。而在被“清算”的背后,更大的“暗流”正等待石油巨头解决。

  穆迪表示,“荷兰海牙地方法院对壳牌的裁决,以及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股东大会投票结果,均凸显出大型石油生产商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导致信贷风险不断上升”。而信贷风险的上升也意味着石油行业资本成本的增加。

  穆迪称,一些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在董事会和法庭上采取的与气候有关的行动表明,石油行业面临的威胁正在增加。股东对气候政策投资需求的增加将提高大型石油公司的资本成本,并可能降低未能满足投资者预期的石油公司的资本可用性。

  事实上,对应荷兰海牙地方法院瞄准壳牌的2030年目标,各大金融机构已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2030年资本对策。如全球第一大化石燃料行业融资供应商摩根大通誓言,努力加快低碳和零碳能源的转变,计划到2030年将石油和天然气投资降低15%。摩根大通承诺,未来10年,即到2030年,为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投入2.5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专门用于绿色项目,包括专注于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花旗银行还宣布,到2030年将投入1万亿美元资助和促进大范围的气候解决方案。

  目前,大部分主要石油公司已制定了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然而,对于2050年的终极目标来说,到2030年的绝对减排目标至关重要,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荷兰海牙地方法院瞄准壳牌的2030年目标,而不是其他阶段。未来石油巨头做出怎样的2030年目标,才能获得2030年资本对策的青睐,是当下其他石油公司的重要议题。毕竟,如果失去资本大鳄的支持,意味着石油企业将失去未来发展的机遇。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电话:010-62094114 |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523205 | 编辑信箱:news@vip.oil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