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汪燮卿院士的异想天开



     唐大麟

    写在前面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石油科学家是国之脊梁,石油院士是石油科学的优秀代表,他们传承着科学家精神,胸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梦想,上下求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科技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爱国情怀、科技报国的石油情怀,探索突破的创新精神,唯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学高德邵的大家风范。

    本报刊发石油院士系列文章,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科学成就有多少源自异想天开,异想天开又为多少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融会贯通之门。苏义脑院士将航天理论应用于钻井、郭尚平院士将医学渗流应用于油田渗流力学研究、汪燮卿院士由火箭炮想到了油田化学剂的改良……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汪燮卿院士的那些“异想天开”。

    院士小传

    汪燮卿,原籍安徽省休宁县,1933年2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

    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后因院系调整,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

    1961年在民主德国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现在依然担任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4项。

    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内专利授权258件,国外专利授权56件。

    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余人。

    别样礼物

    2月10日,我第二次来到位于学院路18号院内的汪燮卿院士家中。

    89岁的汪燮卿院士长期从事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工专家。两个多月前,我曾在他家中采访了“重质油转化”“精细化工”“油气节约与油气替代产品”“柴油轿车使用与推广”等话题,大约一周前,稿件完成并得到了汪院士本人的认可。

    这次拜访,是汪院士邀请我到家里吃饭,这让我倍感荣幸。我带上了提前准备好的礼物——一组为汪院士拍摄制作的立式相框,其中有一张是他摸着自己花白头发微笑的照片。我非常喜欢照片中这位可爱的老头,我相信,他自己也一定会喜欢。来到汪院士家,汪院士一如上次一样,正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这次他是在给一位学生回复邮件。看我进来,他简单点头示意后继续工作。在他家的客厅墙上挂着几幅同样内容的书法,看落款是汪院士与夫人叶嗣懋所写:“石积亿万年,油沙储其间。化成乌金石,工匠尽开颜。学问有深浅,研讨需自觉。究其所以然,院内育英贤。”

    我悄悄取出带来的相框,汪院士回完邮件看到我摆出的相框,瞬间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并指着那张挠头照片说“这张最好”。

    从火箭炮想到油田化学试剂的改良

    饭菜还未上桌,我和汪院士开始了天南海北的闲聊,从这次的采访稿件聊到了科普写作,又从乌克兰危机聊到了“喀秋莎”。只是汪院士口中的“喀秋莎”,并不是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而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绰号“喀秋莎”的BM-13型火箭炮。

    汪院士说,二战时的苏联国力强盛,苏军因为装备了“喀秋莎”火箭炮,从而能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几十发火箭弹,对敌方目标进行火力覆盖,这种阵列式火箭炮与单管大炮相比极大地扩大了苏军的打击面,提升了苏军的打击能力,对战争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我正听得入迷,忽然他话锋一转,讲到了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的提高采收率问题。他说目前在稠油的开采中,有一种通过向油层添加表面活性剂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油法,但这种方法目前的效果适用于“面”,而不能具体到每一个“点”,他在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从而增强这个试剂的降黏能力,达到由“面”到“点”的深入。

    看着汪院士眉飞色舞地描绘着他的思考,我忽然在想,他当年上化学课时是不是也会如这般天马行空的驰骋。汪院士大概是看出了我这个门外汉眼中的迷茫,于是打开电脑给我看他一位博士后的开题材料。自中学毕业以后,我的化学就还给了老师,虽然看不懂分子式,但我看懂了汪院士举例中的几幅分子结构图——A分子形单影只,十分孤单,通过调整分子结构,A分子有两个伙伴相随,变成了AB分子,成鼎立之势,牢不可摧。看到我读图能力还行,汪院士再一次展露出欣慰的笑容,并语重心长地说:“这个A分子就是以前的单管大炮,这个新的AB分子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多管齐发。你看,我们表面活性剂的效能提升了,那稠油的采收率是不是也会得到提升呢?”

    我不禁再一次佩服起汪院士的联想能力,居然能从残酷的战争想到油田化学试剂的改良。其实在之前的采访中,他就鼓励大家要有异想天开的精神,鼓励大家在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上打破常规,进行创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异想天开成就不凡

    在汪院士长期主持的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工作中,他曾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其中,DCC技术已于1994年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重大成套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

    20世纪90年代后,汪院士主持劣质原油加工的研究开发,完成了高酸原油直接流化催化脱酸的研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同时,他还指导了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应用研究,实现有机化工氧化的清洁生产技术。这些仅仅是他异想天开之后的一部分成绩,更多的成果,早已转化为了实际的生产力,在过去乃至未来更长的岁月里,在我国炼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作用,一如他本人一样。

    保姆李姐一声“开饭啦”将我们各自的“驰骋”都拉回到了客厅。李姐告诉我,自从我点了水煮肉片这道菜后,汪院士已经迫不及待地让她先做了一顿解馋,汪院士听到李姐暴露了他已经吃过一顿的事实,不禁又像个孩子般露出了羞涩的笑容。看着眼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我心中唯愿他健康长寿。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