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莹:如何看中国的国际地位 |
|  |
 作者:傅莹
定价:86元
时间:2018年6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变量,所谓“世界最可预测的是中国的不可预测”。
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大国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国内与国际上的普遍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
外界基本上认为中国是世界强国,世界是以对一个新生大国的期待来观察和期待中国。
但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外界过高估计中国。我每次在国内讲课会先测试一下,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结果赞同这个说法的人不超过10%。
对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追赶的现实,美国在19世纪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后起大国如此接近美国。
中国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搭上了冷战后全球化的快车。随着东西方壁垒的消失,世界的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乃至市场,都从过去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心地带,向更加广阔的边缘扩散。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得以利用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勤奋和中国制度的高效使中国更好地抓住了机遇。
根据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的研究,1988~2008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新兴国家经济体的中产阶级。相应地,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相对地位受到一定削弱。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产阶级消费占总人口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将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现在就是世界大国了呢?我感觉,普通中国人对国家国际地位的看法是很清醒和客观的。一方面,中国确实还存在贫困,从习近平主席走访贫困地区的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他们家中生锈的老式电风扇和报纸糊的墙面。李克强总理谈到,他去考察棚户区,冬天有些居民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睡觉,他用“政府的心头之痛”来形容。
但另一方面,中国对国际事务介入的机会和能力都在变化,而且是在上升,国民对世界更加关心和有参与的兴趣。如何定位中国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比较大地区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同时,中国也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中国这个大国是不完善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处于爬坡阶段,中国需要继续努力发展自己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能够为世界做什么
这个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是相当有前瞻性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个双月开会,审议各种议案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报告,讨论总是十分热烈的。从中我能感受到,国内问题确实很多很严峻,中国人的专注点在国内,而且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但是,中国人并不是因此而不关心世界,不愿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外界的主要分歧在于,当今世界事务主要是西方国家主导,尤其是美国,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是“follow me”,就是跟我走,帮我忙。
中国人看国际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还需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观察。西方赢了冷战,就觉得赢者应该通吃,一直在国际上强势推行自己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在许多地方发生的问题带有冷战的影子。冷战本身持续了40来年,现在已经结束20年了,但是好像还是没有完结,这真是一个漫长的结束。
所以,从政治上看,中国基于自己的理念,并不认可许多所谓的国际责任。当前,中国尽国际责任主要是从联合国的角度出发。例如,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在过去5年中,中国军舰在亚丁湾为5600多艘商船护航,其中一半是外国商船。
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生力军,利用自身快速增长的财富使人民基本摆脱贫困。同时,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在非洲兴建学校、培训师资、增加对非洲的奖学金名额等。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过去几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约有1/3来自中国的贡献。我想,如果将来中国能更好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应该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且符合中国自身特点和理念。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比较好地契合了中国的优势和周邻国家的需求,是双赢的公共产品。
摘自《看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