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创新“固井人” |
——记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年固井技术专家 张华 |  |

|
梁伟 王先国
“各项实验数据和施工参数都很好,大伙儿再坚持坚持,这口井就可以顺利施工完成啦!”12月8日凌晨,在西南油气田高石梯—磨溪区块某井场,张华正在钻井平台司钻房里密切关注着施工进度。看着即将完成的这一区域的第4件“作品”,张华盘算着终于可以安心睡个觉,一早再给家里报个平安,也许离回京的日子不远了。
38岁的张华入职10年来,始终在工程院科研一线默默耕耘、潜心研发,靠着稳重踏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如今已成长为固井所的科研骨干,并以出色的能力获得中国石油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几个月前,面对川渝地区技术尾管固井质量不稳定的技术难题,张华主动请缨驻井开展技术攻关研究,一干就是5个多月。
作为项目负责人,从固井方案设计到现场施工的每个技术环节,张华都要亲自把关。他经常上到泥浆罐平台检测泥浆性能、爬上水泥车监看水泥浆密度均匀性、登上钻井平台司钻房参与施工指挥,现场作业经常要守更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直到每项技术措施都平稳落地才放心。在张华的带领下,通过精细设计和精准施工,该地区技术尾管固井质量合格率突破性提升至80%以上,得到甲方的高度认可。
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张华,工作起来却是雷厉风行,敢为人先,毫不含糊。面对川渝地区超深井多、井底温度高、封固段长、温差大、密度窗口窄、气层多、分布广等世界级固井难题,张华带领团队一年中200多天扎根前线,与西南油气田、川庆钻探联合技术攻关,剖析制约固井质量的“卡脖子”难题根源,对症提出了以固井密封完整性理念为核心的复杂深井超深井固井成套技术,突破该地区关键层段固井技术瓶颈,实现了固井质量合格率从70%~80%的重大突破,创造了川渝地区多项固井纪录。其中,不乏中国石油首口“八开八完”井红星1井等重点井的固井技术服务,树立了工程院固井技术品牌。他带领项目团队先后研发了4种高端固井外加剂和3套功能型水泥浆体系,现场推广应用400多井次,创下川渝、华北等地区复杂工况固井多项纪录,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在现场承担技术服务的同时,张华还承担着多项中国石油集团重大科研课题,在固井技术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构建了高强低密度水泥、高温缓凝低温早强水泥、高强度韧性水泥体系3套,为超深井低压易漏失、窄密度窗口、长封固段固井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在韧性水泥、抗污染冲洗隔离液等方面取得多个重大技术进展,增韧材料等关键产品替代国外进口,性能指标比肩国际,成本降低30%以上。开发的耐高温350℃硅酸盐水泥浆成本较铝酸盐等特种水泥降低40%以上,为热采稠油提质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技术。创新提出的平衡压力法低密度水泥浆候凝堵漏技术,让地层承压能力提高0.2克/立方米以上,为恶性漏失地层堵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创新研发的泸州深层页岩气固井成套技术,现场推广应用50余井次,固井质量合格率大于85%,为西南油气田上产500亿立方米产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凭借着多年来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对固井事业炽热的爱,张华10年的努力取得累累硕果,他曾获中国石油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研发的《DRY高效抗污染冲洗隔离液》获得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认定,《一种耐高温硅酸盐水泥浆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多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到独当一面的行业骨干,面对困难他不曾气馁,面对荣誉张华则安静平淡地说:“‘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石油人的初心,也是我的工作和责任。作为青年一代,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矢志创新做好科研工作,为中国石油事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