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油价宽幅震荡 国内市场产增消降 |
——2022年石油市场回顾与展望 |  |
|
李昀霏 李然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2022年,国际油价呈“M”型宽幅震荡,年均价同比大幅上涨。国际石油市场呈现石油需求复苏进程遇阻、石油市场供应博弈加剧、基本面紧平衡状态未逆转等五大特征。而在国内石油市场,油气行业继续全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的压力,在新冠疫情反复、需求受阻、油价高企、监管重启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石油市场走势呈现新特征。
国际市场
回顾2022:呈“M”型宽幅震荡
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给国际油价带来重要地缘政治溢价支撑。3月8日,布伦特期货结算价127.98美元/桶,创2008年7月底以来最高。3月31日,在成品油价格高企压力下,美国宣布联合IEA开启史无前例的释储计划,国际油价随供应侧担忧缓解而回落。然而,随着欧盟对俄石油禁运协议达成,地缘政治溢价再度高涨。6月8日,布伦特期货结算价冲高至123.58美元/桶,为年内第二高。随着下半年美联储连续四度鹰派加息、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中国疫情反复,宏观及金融压力取代地缘政治的主导地位,国际油价震荡下行。
2022年底,欧盟对俄原油禁运及美西方对俄油限价“软落地”,供应降量风险消退,国际油价进一步承压。12月6日,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跌破80美元/桶关键位,9日跌至76.10美元/桶,为年内最低,国际油价回吐年内涨幅。预计布伦特期货全年均价99美元/桶左右,同比上涨近28美元/桶,涨幅达40%,年均价与2014年基本相当。
2022年国际石油市场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全球石油需求复苏步伐遇阻。乌克兰危机爆发前,市场普遍预期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动能趋弱及我国疫情反复,阻碍石油需求复苏步伐。
二是美西方对俄石油出口制裁扰乱市场供应秩序。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市场普遍预计俄石油供应将快速下降,该预期一度主导市场情绪。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俄石油出口降幅仍相对有限。此外,美西方对俄限价落地于60美元/桶,与当前乌拉尔原油现货价格差距不大,对俄石油出口影响有限,但仍需警惕限价令落地后,俄石油出口的实际变化可能给石油供应前景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是石油市场基本面紧平衡状态未逆转。2022年一季度,世界石油市场供小于需,市场持续去库存。二季度石油需求复苏遇阻,石油供应保持增长,市场开始供大于需,进入补库存阶段。但全球石油库存保持低位,处于补库状态。2022年底石油库存仍将低于5年均值水平,市场紧平衡状态未逆转。
四是美国多措并举压油价,取得显著效果。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汽油价格大幅飙涨。2022年6月13日当周,美国汽油价格升至5.107美元/加仑,刷新历史最高。拜登政府多措并举压油价,包括史上最大规模释储、施压“OPEC+”增产、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推进伊核谈判,取得显著效果。截至12月19日当周,美国汽油价格最低降至3.234美元/加仑,回吐全部涨幅,并回落至2021年7月中旬水平。
五是乌克兰危机显著改变全球原油贸易流向。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亚洲加大、美西方减少对俄石油进口,俄石油出口流向“西降东升”,全球原油贸易流向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展望2023:
国际油价同比下降,但维持中高位
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较大,将继续压制国际油价。乌克兰危机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高企是导致美西方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若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升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将被迫进一步收紧,系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引领的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已经导致经济动能趋弱。目前,美国产出缺口不断扩大,已超过金融危机以来的平均水平,美联储面临从加息到降息迅速转向的需要,而考虑到当前美国核心通胀虽有回落但仍在历史高位,一旦美联储停止加息,全球经济滞胀压力将再度增大。如果大国地缘博弈升级、美联储强势加息超预期持续,部分国家爆发系统性危机,不排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
基于此情境下,2023年宏观经济压力将继续压制国际油价;供应侧博弈激烈,但“OPEC+”将发挥重要管控作用,石油市场出现显著过剩、石油库存大幅累积的可能性不高;美联储货币政策由紧转松,金融侧压力逐渐消减;地缘政治因素仍可能给油价带来超预期提振。预计2023年国际油价同比下降,但仍将维持中高位。
国内市场
回顾2022:
对外依存度、原油成品油消费下降超预期
2022年,油气行业继续全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的压力。
在新冠疫情反复、需求受阻、油价高企、监管重启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石油市场走势呈现出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原油产量连续4年回升,对外依存度连降2年。2022年是油气行业落实“油气七年行动方案”的关键之年,增储上产取得成效,我国原油产量已连续4年保持正增长,估计2022年全年原油产量达2.05亿吨,同比增长3%,时隔6年重回2亿吨。由于国际油价高企以及国内疫情抑制需求,我国原油进口量回落,估计2022年原油进口量为5.08亿吨,同比小幅回落1%。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1.2%,连续2年回落,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二是我国原油消费下降,而供应相对充足。2022年,历经冬奥限产、原油价格暴涨导致行业亏损、需求严重受挫、市场整顿等情况,国内原油加工量陷入负增长。估计2022年原油加工量6.8亿吨,同比下降4.8%,是近20年来首次负增长。2022年,在二季度国内大规模爆发疫情期间,原油库存累计上涨990万吨,到2022年底仍处于高位运行区间,较5年同期均值高7.4%,原油供应充足。
三是我国成品油消费超预期下降。2022年以来,国内多次大规模爆发本土疫情,部分地区实行静态管理,国内成品油市场遭遇重创。根据国家能源局消息,2022年仅1月和8月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估计全年成品油消费量为3.67亿吨,同比下降7%,是近30年来第2次负增长,且降幅大于2020年。其中,受疫情影响,居民出行受限,估计2022年汽油消费量为1.5亿吨,同比下降9.3%;受基建托底作用,建筑业以及工业柴油用油稳中有升,但交通物流业用油降量明显,估计2022年柴油消费量为1.96亿吨,同比下降1.4%;疫情反复,跨区域出行严重受阻,估计2022年煤油消费量2100万吨,同比下降31.3%,甚至较2020年低28.8%。从供应侧看,估计2022年产量为4.01亿吨,同比下降7.3%,剔除净出口,全年国内成品油资源供应量为3.67亿吨,与需求量基本相当。
展望2023:
石油市场加速复苏,成品油消费高速反弹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全国疫情防控正整体进入“实质放开”新阶段,经济以及出行活动信心增加,但短期内由于疫情快速扩散,仍对石油市场恢复形成干扰。
结合疫情峰值周期的判断,预计2023年一季度石油市场难以显著改善,二季度疫情退峰后,国内居民出行、物流运输的流动性逐步释放,国内石油市场将加速复苏。得益于防疫政策逐步优化,2023年成品油消费将走出低谷,呈前低后高的渐进式走势,综合预计2023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为3.93亿吨,实现中高速反弹。
2023年,我国原油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左右的水平,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我国原油以及成品油需求将出现反弹,原油进口仍将保持在5亿吨的高位水平。2023年,国内炼油能力保持在9.2亿吨/年的规模,而广东石化、盛虹炼化将正式投产,拉动国内原油加工量回升,预计2023年原油加工量为7.4亿吨,同比增长8.6%,成品油产量也将同步回升,市场供应形势宽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