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特色转型路
    □ 岳小文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达成共识、公共政策对高碳行业监管趋严以及资本市场投资偏好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等多重因素影响,石油公司已形成大力发展天然气、加快发展新能源两大共识,但在发展路径上,中国石油公司与欧洲石油公司有着显著差异。欧洲石油公司选择收缩油气业务,增加新能源业务实现碳排放量的绝对减排,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将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中国石油公司的首要责任是油气保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低碳发展不能像欧洲石油公司那样通过削减油气生产来实现碳减排,需要立足稳油增气,遵循油气与新能源并举的发展方针,聚焦优势领域,推动与主营油气业务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新业务发展,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特色转型路径。

    石油公司发展新能源业务迎来政策利好

    2022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能源相关规划,明确了确保能源安全,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促进非化石能源跃升发展的能源顶层设计思路与方向,我国未来能源需求增量将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的趋势日渐清晰。与此同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密集发布,对能源领域、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碳达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保障。

    在《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能源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均鼓励油气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在油气田区域内建设多能融合的区域供能系统;推动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项目落地,促进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等。

    石油公司具备发展新能源业务的独特优势

    石油公司拥有管理和实施大型项目以及控制项目风险的经验,也具备将新技术与现有基础设施集成起来的能力,可以借助其资源、市场、技术、管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在发展新能源、帮助解决碳排放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地热领域。石油公司的油田矿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供暖区域,地热开发利用所需的工程技术、资料、队伍都可以从油气勘探开发“移植”,可聚焦开展中深层地热资源利用,采用地热水回灌技术、地下换热技术,取热不取水,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同时,北方地区冬季天然气保供压力主要来自天然气供暖,如果北方地区10%的供暖面积以地热供暖替代(20亿平方米左右),可替代天然气350亿立方米左右,有效消减冬季用气高峰。因此,大力发展地热业务不仅可以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还能有效缓解冬季天然气的保供压力。

    清洁电力领域。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有六大基地位于“三北”地区。同时,我国正在推进的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均与石油公司的油田矿区位置高度吻合。中国石油公司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战天斗地、改造荒漠戈壁的奋斗史,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土地、场站、电网、天然气资源和管道等基础设施优势,以相对较低成本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气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风电光伏基地。

    在氢能领域。石油公司现有的油气产业链能够有效支撑低碳氢、绿氢的制取、储运与终端应用,在推进炼厂绿氢替代灰氢,开展风光制氢储氢、燃机掺氢、天然气管道掺氢、纯氢管道输送、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等领域大有可为。

    在CCUS领域。CCUS技术被公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我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在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理论和实验评价、油藏工程、注采工程等方面已形成成套技术,随着低成本碳捕集技术逐步取得突破,CCUS技术在实现效益驱油,增加油气供应并减少油气行业自身碳排放的同时,可为煤电、煤化工行业提供减排解决方案,延缓煤炭资产寿命,降低社会碳减排成本。

    中国石油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均已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并将新能源纳入公司主营业务。

    中国石油提出了充分发挥天然气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利用好公司矿权范围内风、光、地热等丰富资源,大力实施风光气电融合发展和氢能产业化利用,持续加大地热资源的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推动公司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的发展方向。

    中国石化积极发展页岩气、煤层气、地热、氢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创新研发和升级洁净油品。

    中国海油初步明确了以积极发展海上风电,择优发展陆上风光,探索跟踪氢能、储能技术,推进CCUS产业化发展,发展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应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近两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均取得较大突破,中国石油玉门油田2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运,并积极推进天然气与风光发电融合项目落地,在地热领域发力,每年新增地热供暖面积近千万平方米;中国石化的地热业务已辐射国内9个省市的50余个城市,累计建成供暖面积8000万平方米,并积极在新疆、内蒙推进光伏制氢项目;中国海油发挥海上优势,首个3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在江苏投运,并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在积极推进。此外,三大石油公司在CCUS领域均部署了百万吨级示范项目。

    石油公司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石油公司油气业务全产业链都与新能源有着非常好的融合发展契合度。一是油气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油气田产能建设可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同步规划设计,推广电代热、电代油、热代热,实现风光电力、地热、光热对燃料的替代,满足生产用能清洁替代需要;可以开展地面流程及工艺改造,探索变工况、变负荷运行,与间歇性风光发电以及峰谷用电进行匹配,节约综合运行成本;对于储量规模和地质条件符合要求的气田,可考虑按照调峰气田设计,选择储层物性好、注入及采出能力强的气藏,按市场需求进行注入和采出生产运行,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气电调峰保障;可探索地下储气库规模化储氢的可行性,支撑氢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二是炼化业务转型升级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可开展电加热炉、电裂解炉研发和工程示范,不断提升装置电气化率和绿电消纳比例;开展“绿电—绿氢—炼化/新材料”一体化示范项目,带动绿氢产业链发展;加快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炼厂从排碳到固碳的转变。三是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国家沙戈荒治理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优先在西北和沿海地区部署调峰气电,支撑风电光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发挥好天然气的低碳属性优势,开拓“三北”地区的“地热+天然气”供暖(供热)市场;以天然气为核心,融合风光氢热,提供分布式综合能源服务,面向终端用户对冷、热、电、气等多种用能需求,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四是能源销售终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可借助已有销售终端的布局优势,开拓充换电和氢能市场,探索CNG业务向氢能制储运用业务转型发展,推广光伏加油站建设,积极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站,促进油气终端销售业务高质量发展。

    在新能源与油气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中,油气田可以变为“电田”“热田”“碳田”,炼厂可以变为供氢中心、二氧化碳化工利用中心、新材料加工中心,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油气企业也将逐步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