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踔厉奋发 打造绿色智能高端装备
——济柴动力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侧记



    □ 党勍

    作为中国石油下属动力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企业,拥有102年发展史的济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扎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地把思想、战略和行动统一到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油相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着眼绿色、智能、高端的发展方向,在改革转型、科研创新、低碳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踔厉奋发、勇毅笃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转型助力质效提升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济柴全面落实中国石油各项工作部署,全面做好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为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目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完善了体制机制建设。2022年以来,济柴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面向市场、有的放矢调整机构设置,在压缩机业务板块成立了钻采事业部,在油田市场建立了西部、中部、东部3个运维项目部,将船舶动力销售业务整合到销售公司,通过优化机构提高营销效率,推动重点销售板块和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同时,济柴着力强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开展了“五自”经营深化改革试点工作,选取营销单元的新能源科技分公司和生产单元的热工分公司作为企业内部试点单位,对标同行市场化经营机制,从班子建设、员工管理、薪酬管理、价格管理、物资采购等13个方面充分放权,并在考核分配方面给予积极的激励政策,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试点单位生产经营高水平推进。

    在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方面,济柴高质量实施并完成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两机”核心业务,调整优化结构,实现投资权益2300多万元,盘活闲置土地创效超过1500万元,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四精”要求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降成本、压“两金”、减费用、用政策,实现2019~2021年净利润增幅超过150%,2022年全年创效1.4亿元;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相继推出大功率气体发动机等新产品,并健全完善了新能源产业体系。

    公司全力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合规管理强化年”活动、“五自”经营改革试点以及专业化招标、规范供应商管理、依法合规治企等重点工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不断提高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质量有效提升,全力推动济柴朝着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力五个“国内领先”,和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运营管理、服务保障和业绩效益五个“国际一流”的目标奋进。

    “十三五”以来,济柴还主动跟进能源行业低碳绿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宏观趋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油相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抓住“转型”和“盈利”这两个发展的关键点,着力实施好创新、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人才强企“五大战略”,扎扎实实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创新保障能源安全

    近年来,济柴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在科研创新方面积极攻关,不断研发技术含量高、性价比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致力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近年来,济柴按照产品来源于市场,验证于市场的原则,从提升现有产品品质、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做好长远技术储备3个层次布局产品系列,不断优化研发环境,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保持每年3%以上的研发投入强度,扎实推进公司科技创新项目提速、提质、提效。同时,济柴持续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动力装备试验基地评价,获评山东省高端装备领军企业、瞪羚企业以及济南市动力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2022年,济柴先后推出了750千瓦燃气发电机组、3500千瓦压缩机配套用燃气发动机等10余款新产品,填补了国产燃气发动机功率空白,以及国产气体发动机在压缩机配套动力领域的空白,在17个领域实现了技术提升。济柴研制的储气库用大功率压缩机产品,具有近10项行业关键领先技术,代表了国内油气田高速大功率往复压缩机领域的顶尖科技水平。

    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济柴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750千瓦超临界二氧化碳注气压缩机等6款产品通过中国石油鉴定,其中4款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V190气体发电机组等4款产品进入中国石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电动钻机用12V175发动机等5款产品获评济南市优势工业产品;地下储气库大功率注气压缩机、L190系列船用发动机分别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和山东省机械行业科技进步奖。

    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为科研重点方向,全面推进“两机”核心产品智能升级。济柴大力推广应用的发动机、压缩机远程智能监测诊断系统,已经对15省超过160个站点700余台机组实现了远程监控覆盖。而作为智慧能源服务站关键设备的济柴加油机器人,正在推进现场试应用。

    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方面,济柴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积极做好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以及“国之重器”重点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工作。

    在发动机领域,经过十年磨一剑科研攻关和优化完善,具备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石油钻探用175发动机、140发动机崭露头角。一经推出,就迅速收复了一度被国外品牌占领的石油钻探电动钻机动力市场,陆续在全国各大油田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新机市场占有率已接近80%。

    在压缩机领域,济柴不断攻关高精尖技术,“大国重器”DTY4000注气压缩机组,一举攻克了国产大型地下储气库注气压缩装备高转速、高温、高压、大功率、工况复杂等技术难题,在辽河油田储气库现场稳定运行,助力油田增储上产和天然气调峰保供,推动实现了我国油气田压缩机高端装备自立自强。

    济柴始终以保障能源安全、服务中国石油为己任,通过扎扎实实的科研创新,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目前,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技术积累,济柴140、175和电控190系列发动机,作为石油钻探动力市场主打产品、拳头产品,持续优化升级,已有近600台应用于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的油气田现场,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优势明显,全面保障油气勘探开发对国产动力的需求。

    在全国最大储气库群辽河储气库群的雷61储气库,济柴自主研制的“国产大功率高速往复式压缩机组”——DTY4000压缩机组,已稳定运行超过8000小时,日采气量达200万立方米。济柴大功率压缩机产品凭借先进的技术、可靠的品质,在国内主要储气库建设区得到推广应用。

    低碳与服务促转型发展

    近年来,结合国家“双碳”目标要求,以及高端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打造低碳绿色产品、积极实施服务型制造,成为了济柴转型发展的两个主攻方向。

    公司紧跟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和构建“油气热电氢”五大能源平台的步伐,积极实施了新能源业务转型。公司以CCUS、电化学储能、天然气压差发电、分布式能源、气化水运、氢能利用等为突破点,大力推进配套装备研发,积极参与中国石油百万吨级全产业链CCUS示范项目、风光气储一体化“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和氢产业链业务布局,全力创建了中国石油新能源产业孵化培育和制造基地,在CCUS产业链压缩机、电化学储能橇、天然气压差发电装备等产品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目前,应用于中国石化电动钻机的12台济柴140橇装燃气发电机组,作为“气代油”钻井主动力,在吉林松原实现了稳定运行,获得了用户方的充分肯定。截至2022年12月底,济柴瓦斯、沼气等各类气体发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70%,总装机容量超过700兆瓦,年均减排二氧化碳600万吨。

    济柴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实施,有力支持了我国能源行业的转型发展。应用于吉林油田CCUS示范工程超临界注入环节的济柴CCUS产业链压缩机,正在进行研发制造。投运后,将对CCUS产业化形成有力的推动作用。应用于吐哈油田的济柴30/6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已完成现场安装,正在开展运维调试,预计近期并网运行,实现了济柴储能产品应用“零的突破”。

    低碳转型之外,济柴还着力实施服务转型。按照中国石油转型发展要求,济柴大力推动“制造+服务”,积极探索实践了以贴近现场、精准服务,集中储备、代储代销,国产替代、降本增效,远程监测、预知维修,租赁总包、创新服务,合作开发、协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制造+服务”6种模式,并依托动力总包、钻采服务等商业新模式,全力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

    2022年以来,通过“制造+服务”的大力实施,济柴累计为石油行业上游企业保供发动机、压缩机超过400台,同比增长近30%。同时,公司重点抓好油气市场“2小时服务圈”、社会市场服务基站、海外市场运维基地等服务网点以及“四化”标准化服务建设,强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打造“一体化”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为济柴在新的奋斗历程中拼搏奋斗提供了精神指引和根本遵循。济柴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周杰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济柴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济柴“1357”发展纲要,锚定“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动力装备服务公司”的发展愿景,聚焦党的建设、市场开拓、科技自立自强、管理创新、提质增效、依法合规治企、改革转型和协同发展等重点任务,扎实推动发动机、压缩机、智能加油机和新能源业务“三机一新”四大业务齐头并进,为中国石油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国能源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的转型发展贡献济柴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