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 |
——海洋工程公司加强科技创新的调查 |  |

|
□ 周钇 张桂生
2022年12月19日,海洋工程公司海洋工程设计院收到中国石油阿布扎比公司发来的感谢信,充分肯定海洋工程设计院在海上乌纳项目、下扎项目及陆海项目工程中钻完井、MTB审核、投资数据库建立等各项技术支持工作中的良好表现。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科教兴国战略决策。海洋工程公司站在企业长足发展的制高点,坚定不移地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优化创新组织体系,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加强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奋力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石油工程公司。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导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总目标。作为中国石油海洋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专业的一家企业,海洋工程公司承担着为中国石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支撑保障作用的使命。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直是海洋工程公司不断追求的战略方向和工作目标。
海洋工程公司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始终高度重视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为有效建立完善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海洋工程公司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部署。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要求,海洋工程公司持续建立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协同合作、相互补充的创新框架体系,结合海上油气及新能源服务保障的实际特点,制定出完善配套滩浅海,储备发展中深水,巩固提升材料特色的技术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国石油、中油技服和海洋工程公司的科研攻关计划,一共研究设立了中国石油9个重点发展方向共48个核心技术的科研框架,进一步提升了一体化海洋工程技术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海洋工程公司以“十四五”科技规划的8个项目为轴,结合中国石油重点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大力推进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完全项目制,充分发挥项目经理在研发中的主导作用。海洋工程公司还在项目立项、关键技术方案、成果中试、成果验收和推广等各个关键环节设立了“门禁管理”制度,以提升科技项目的研发效率。为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量化科技成果相关人员的贡献,海洋工程公司进一步健全科研奖励约束机制,科学合理确定研发人员、工程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的贡献,并以此作为项目团队奖励分配的依据。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对技术成熟度高、应用前景好的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扶植、重点打造,使其成为海洋工程公司闯市场、塑品牌的技术利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海洋工程技术服务具有高科技、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特点,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工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中“人才”这一决定性因素,着力加快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2年,海洋工程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建立完善各类人才成长机制。他们以项目锻炼、专项培训、技术交流为抓手,加大青年科技英才、国际化人才等培养选树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科研单位“双序列”、生产单位“双通道”建设,为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独立、畅通、稳定的职业发展晋升体系。在公司上下,通过竞聘上岗、权责落实、待遇保障、考核兑现等系列措施,打造一支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的应用技术型、管理型专家队伍,打通高级技术人才向上发展通道。
对于关键性岗位人才,海洋工程公司健全以“生聚理用”为内涵的机制,分别实施技能人才晋级“积分制”和员工培训“学分制”的策略,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创新创效动能。
为了给人才施展才智以良好的空间环境,2022年海洋工程公司设立了3个专家工作室,继续实施首席专家和高级技术专家聘任制,利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平台,建立起市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并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等载体,进一步锻造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海洋工程公司从立项源头抓起,在项目立项、关键技术方案、成果中试、成果验收和推广等关键环节推行“门禁管理”,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选聘项目经理,对2项中国石油重大科技项目和6项中国石油课题实行“揭榜挂帅”制。
今年,海洋工程公司已选聘首席专家9名、高级专家16名、专家14名。海洋工程公司所属渤星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公司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发挥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水合物、固井等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引领作用,开展了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14项集团公司课题研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紧密合作,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等多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联合攻关;加强全产业链研究机构建设,推进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工程院和事业部技术中心建设,打通科研项目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通道,不断打造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支撑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瞄准现场实际问题攻关
2022年,海洋工程公司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在新体制新机制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刻苦攻关,一大批科技成果迅速转换成生产力,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极大地助力了海洋油气工程技术高水平发展。
围绕“疑难杂症”攻关,解决实际生产难题。海洋工程公司首次研制出压力大于56兆帕的高压堵漏工具,突破了国内堵漏工具最高承压35兆帕的技术瓶颈,成功完成4套用于不同位置的注剂式夹具,为高压管汇及内防喷工具的泄漏提供了应急方案;自主研发的油气井水泥外加剂,为推动我国固井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创新的防腐涂层专业技术成功运用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管道等,提高输气量20%以上,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起到了强劲的保驾护航作用;总承包实施的国家管网册镇海底管道变形缺陷永久修复项目,被誉为最大海底异形管卡——“世界第一卡”,要求水下安装精度达到毫米级。这个项目创6项国内第一,两项世界首创,为全球海底管道缺陷永久性修复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围绕勘探开发攻关,助力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工程公司承钻的辽河油田葵探1井创多项海上钻井纪录。在井底温度180~200摄氏度特殊层段,成功配制有机盐钻井液,完井深达5835米,创辽河油田海上钻井最深纪录、海上215.9毫米井眼最深纪录、中国石油海上177.8毫米尾管下深最深纪录和177.8毫米尾管段长最长纪录;在中国石油首座自营海上采修一体化平台——大港油田埕海一号平台实施科学防砂,成功建立砾石充填物理模型,构建起完整的水平井砾石充填防砂理论,形成多种个性化定制防砂方案和防砂体系,打开了地下原油的通道,有力地保障了大港油田海上增储上产迈入海油海采方式新阶段。
围绕高精技术攻关,引领中国石油海工业务走向高端、走向国际、走向一流。海洋工程公司自主研究、设计、建造、运营的中国石油首座采修一体化平台——大港油田埕海1-1平台试运行成功,实现一次性无损探伤合格率超过99%,创中国石油海洋平台修井机模块最快工期纪录、打桩入泥深度纪录和海上模块安装的最大规模纪录。项目的试运行,拉开了大港油田海上自营区“海油海采”的序幕,为大港油田海上新区增产上产奠定了基础;承建的亚洲第三、在建第二的深水导管架陆丰12-3WHP,刷新了中国石油海洋油气设施建造规模纪录。导管架高度和重量分别从40米到253米、5000吨到2.2万吨,先后攻克了高空大型分片联合吊装与组对、大壁厚焊接、精度控制等六大难关,实现中国石油海洋油气设施建造能力的重大突破。建造工期与同类项目相比缩短近20%,填补技术空白7项。整个项目已安全施工超过200万工时,损失工时为零。独立攻关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中国石油导管架建造能力从千吨级到万吨级的跨越,成功跻身国际超大型深水固定式海洋油气平台建造领域,进一步提升了中油海工综合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海洋工程公司永恒不变的发展主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海洋工程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第一战略,全力打造特色专业领域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为中国石油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