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2023年天然气可供资源量相对充足



     王晓庆 罗慧慧

    2022年,对天然气行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地缘矛盾突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宏观经济承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出现负增长。鉴于各种气源增量情况、替代能源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形势,预计2023年我国天然气可供资源量较为充足,可供应增量能够超过需求增量。

    2022年回顾 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2年,国际地缘矛盾突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宏观经济承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大幅下降。2022年1~10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999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1%。预计全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7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1%左右,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际LNG现货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导致我国LNG进口量大幅减少。在乌克兰危机影响下,欧洲来自俄罗斯的管道气供应大幅减少,欧洲进口LNG需求大幅提升(2022年1~11月欧洲进口LNG约1.14亿吨,同比增长61%),国际LNG供需平衡被打破,供应持续紧张,导致东北亚LNG现货价格JKM全年高位震荡。

    2022年以来,JKM月度均价在24~5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之间波动,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3月7日JKM创下84.7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历史新高,8月在北溪1线涡轮机事件、欧洲持续高温等影响下,JKM一度突破7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受国际端影响,我国进口LNG成本大幅上涨,进口量大幅减少。2022年前,我国进口LNG保持快速增长,供应量占全国天然气供应总量的比例从2016年的16%攀升至2021年的29%,是主要增量气源。

    2022年,国际LNG现货价格远超国内天然气市场承受能力(JKM按照 4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计算,折合气价约10元/立方米),我国LNG进口量多年来首次大幅下降,国产气和进口管道气弥补了进口LNG下降的空间。1~11月,我国进口LNG 5688万吨,同比下降约20.1%;国产气供应19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进口管道气4213万吨,同比增长约9%。

    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需求总体平淡,供应能够满足需求。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消费在疫情频发、气源成本上涨、替代能源发展等因素影响下,除个别时段受气温影响局部区域出现明显增量外,总体需求较为平淡。

    从用气结构看,城市燃气稳定增长,2022年1~9月用气9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工业用气因受疫情、高气价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4%,用气量977亿立方米;发电受高气价、其他电源供应影响,同比下降5.1%,用气量437亿立方米;化工用气219亿立方米,同比变化不大。

    从不同时段看,2022年一季度,除2月中下旬寒潮带来的增量外,其他时段天然气需求平淡。2月中下旬,全国出现大范围的寒潮,叠加春节后复工复产,全国天然气日供气量超过11亿立方米,较寒潮前平均增加1亿立方米/日。

    2022年二季度多地出现聚集性疫情,经济复苏步伐放缓,部分工厂因疫情、物流供应链等原因停产减产,能源需求减少,四大行业用气均出现下降,二季度全国整体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7%。

    2022年三季度受高温天气影响,发电用气同比和环比均出现明显增量,但工业用气同比下滑明显,整体天然气消费仍同比下降。8月,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接连遭遇高温天气,天然气发电发挥灵活调峰作用,用气量同比增长18%。工业用气因高温限电限产、气价以及产品出口减少等原因,用气量环比和同比均减少在10%以上。

    采暖季资源准备充足,预计极端天气下供需能够紧平衡。在国家统筹下,各企业资源准备充足,地下储气库注气同比大幅增量,LNG接收站高罐位入冬(罐位达80%以上),下游应急调节预案充分,预计供应整体能够满足需求,但如遇极端天气,供需可能处于紧平衡状态。

    2022年11月,受上半月气温偏高、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整体天然气需求有限,市场供大于求。初步统计当月全国天然气销量约30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4.2%。12月以来,疫情影响下工业需求仍然平淡,但随着各区域陆续降温,采暖市场需求明显增长,近日全国日供气量从寒潮来临前的10.5亿立方米增加至12.6亿~12.8亿立方米,叠加中亚气减量影响,国内天然气市场由11月供大于求转变为供需紧平衡。

    后续考虑到寒潮持续周期及疫情影响,下游用气需求仍有较大不确定性。2022年12月末至2023年1月,考虑春节因素,下游将提前停工,预计市场整体供需平稳;如节后返工叠加寒潮,2023年2月中下旬有可能重现紧平衡局面;3月15日供暖季结束,气温逐渐升高,城市燃气需求减少,预计供应紧张的可能性不大。

    高气价下,煤炭、非化石能源对天然气的替代愈发明显。煤炭方面,国家持续强调煤炭兜底保供作用,2022年1~10月,全国生产原煤36.9亿吨,同比增长10%,增速创近10年新高。在2022年高气价影响下,天然气发电经济性明显下降,能源企业与政府共同推动多能互保,在天然气发电占比较高的区域实现煤电能开尽开,替代部分天然气发电,降低用能成本。此外,高气价下工业煤改气基本暂停,少量低附加值工业用气转向煤炭等其他能源。

    非化石能源方面,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装机规模和比重明显上升。2021年全口径非化石能源装机达11.2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由2016年的36.6%提升至47%。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同比增长2.2%,其中风电增长15.6%,太阳能增长32.1%,水电增长5%。

    国内天然气保供落实有力,但多种因素影响下保供压力加大。2022年以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和统筹下,主要供应企业担当作为,积极筹备资源,落实保供要求,并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互供互保,切实保障了天然气供应。

    以2022年8月为例,广东、浙江、福建、川渝等地接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面临前所未有的长时间高用电负荷及高峰电量,但水电出力明显减少,汛期大面积发电能力不足,发电用气需求大幅攀升,保电保气形势严峻。区域内主要供气企业在政府的统筹下坚定履行保供责任,临时增产增供,并补充采购了高价国际LNG现货,确保了天然气供应。

    天然气保供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随着天然气消费规模不断增长,市场需求受气温变化、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加大,资源筹备规模难以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国际LNG市场紧张,现货价格高企,临时补充现货难度大、成本高,资源成本难以传递。

    2023年展望 国内天然气可供应增量或能超过需求增量

    考虑国内经济缓慢复苏、煤炭和非化石能源竞争、国际LNG现货价格高位,预计2023年国内天然气需求缺乏快速增长的动力。

    宏观经济方面,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机构预测GDP增速在5%~6%,但仍将面临疫情、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美欧通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冲突等不确定因素,给国内天然气需求带来不确定性。

    能源环境方面,2023年,能源安全仍将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预计煤炭具有持续增产的潜力,供应向宽松化方向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电力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中电联预计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上升至50%左右,202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国际LNG市场方面,预计2023年国际LNG市场整体或较2022年有所缓和,但目前JKM远期价格仍在4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机构预测2023年JKM当期价格在3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下。在上述环境下,2023年国内天然气需求缺乏快速增长的动力,预计全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在5%左右,增量约185亿立方米。

    预计2023年我国天然气可供资源量较为充足,可供应增量或将超过需求增量。

    国产气方面,根据2022年增产情况以及国家增储上产的政策要求,预计2023年可实现增量100亿立方米以上;进口管道气方面,俄气东线将进一步实现增量。

    进口LNG方面,我国近两年新签署了一些LNG长期合同,预计2023年新增长协量800万~1000万吨。即使不考虑现货进口,可供应增量已超过需求增量,2023年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将更有保障。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