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2023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态势



     李志传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2022年,在外部环境不断恶化、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发等多重因素冲击下,中国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继续保持恢复态势。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的开局之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疫情防控压力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上升。随着全年工作重点将从疫情防控转向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力,宏观经济有望保持持续恢复态势。

    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未达预期

    2022年,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超出预期。世界百年变局深度演化,以乌克兰危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发达国家加息带来国际资本快速流动和资本市场大幅波动,中国经济持续经受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考验,推出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宏观经济在二季度后呈现V型复苏态势。前三季度实现GDP87万亿元,同比增长3%(一季度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

    2022年11月以来,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感染病例激增,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尽管政府发布进一步优化防疫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加速退出“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但随着新冠肺炎病例急剧增加,叠加消费者的谨慎行为和疫情对生产的扰动,经济增长显著承压。

    社会消费品零售走弱,同比下跌5.9%,跌幅超预期,失业率也升至5.7%。房地产销售、新开工和投资均进一步走弱,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健,国内需求疲软和出口显著走弱(2022年11月出口同比下滑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幅增大,CPI增速放缓,PPI仍同比下跌,经济增长放缓幅度超预期。

    预计2022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速将达到3.8%,全年将完成GDP约12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3.2%(无法完成5.5%的预期目标)。

    2023年经济形势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能否重回合理增长区间,能否在实现自身稳定增长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增长动能,国内外正高度关注。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仍处于增长疲软和持续通胀时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美元利率已经处于15年来的最高水平,引发国际资本流动方向的变化和金融环境收紧,资本外流压力加大。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全球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深刻调整,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继续重塑;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遏制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战略政策的重点,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持续产生外溢效应,尤其对中国高新产业发展形成制约;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暗淡。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2%。2022年10月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7%,较7月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

    从国内看,疫情的影响和冲击仍在持续,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复苏乏力,PMI已长期位于荣枯线以下,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PMI更是位于40以下的萧条区间。从社会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家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大批中小型企业破产倒闭。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多数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受到损害。而且,消费者信心低迷,居民预防性储蓄大幅上升,意味着对实体经济严重缺乏信心,严重制约供需关系的再平衡。作为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的房地产,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也有待观察。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面临艰巨的任务,就是促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预计随着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减轻、宏观政策落实到位和消费市场恢复,并受今年基数下降的影响,中国经济将迎来恢复性增长,GDP增速有望达到5%。

    从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消费将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减轻和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增长恢复和促消费政策出台而明显反弹,预计2023年消费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左右,其中基建投资增速6%左右、制造业投资放缓至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3%。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外需大概率出现萎缩,并将直接影响出口增速,预计出口将下降3%左右。物价整体温和,CPI同比上涨约2%,PPI同比上涨约0.5%。

    政策选择与风险防范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政策重心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此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财政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通过进一步减税降费、在预算安排上增强力度,改善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持续恢复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同时,优化政策实施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方面,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民企和外资信心不足是预期转弱的突出表现,也是2023年重要的风险点。对于民企,要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针对外资,要求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通过开放倒逼改革,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来稳定外资外企信心。

    2023年的重点工作,一是稳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二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范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针对长期存在的内需不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促进消费投资、完善分配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2023年,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的实施,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重点难点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