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力向前冲 建功新征程 |
——吉林油田多措并举冲刺年终目标纪略 |  |
 员工监测天然气生产运行情况。
|
□ 王珊珊
截至12月初,吉林油田秋冬季劳动上产竞赛已进入冲刺阶段,原油产量完成计划的90%。为圆满完成产量任务目标,吉林油田坚持以油气生产为中心,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加快上产步伐。广大一线员工结合岗位实际,鏖战冰雪荒原,合力冲刺攻坚,努力实现生产经营工作高质量完成。
迎战寒潮攻坚上产
11月29日,一场大面积寒潮来袭,东北松原地区气温直逼零下20摄氏度,吉林油田超前准备,从容应对,各单位在全面做好冬季安全措施的同时,夺油上产步伐不乱、冲刺年终目标势头不减。
早在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吉林油田各生产单位便全面开展辖区油井、水井、计量间、注水间、单井罐等区域安全隐患及冬防工作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积极开展重要岗位人员风险辨识与安全操作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确保油水井平稳度过寒潮。
针对冬季生产特点,吉林油田组织专业人员对泵站、作业现场等关键岗位设备设施进行消防、配电、环保等隐患问题检查,基层站队加密管线、现场等巡检频率,及时发现隐患问题。吉林油田各单位还针对要害岗位、关键部位、重要的设备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并及时排查及整改隐患。他们根据不同岗位和隐患部位及时制订相应的预案和整改措施,从而避免冬季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为做好油水井日常管理,吉林油田各单位积极做好不正常井治理前的土地协调、道路铺垫等工作,确保注水方案有效落实。超前开展洗井、通管线工作,对油井进行全面筛选,要进行洗井的单井安排超前洗井,对管线末端压力较高的管汇提前安排高温清洗,以防低温下出现冻凝。
当前,正是冬季保供的重要时刻,越是低温天气,越要高质量完成保供任务。吉林油田各采气单位增强保供意识,坚守保供责任,强化现场管理,加大一线普查力度,在夺气上产上发力。
劳动竞赛冲刺年终目标
为了圆满完成全年产量目标,吉林油田持续推进提质增效竞赛活动,各单位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抢上产,牢牢掌握了生产主动权。
坚决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吉林油田上下“加大油门”,全员牢固树立斤两必争的产量意识,严格按照会战期间生产运行大表,不断优化工作部署,强化运行衔接,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挖掘现有生产潜力,整合管理资源,实施一盘棋组织,产量压力层层传递。在老区稳油增效方面,吉林油田以提高单井产量、降低自然递减率为目标,深挖油井管理潜力,向管理要产量、要效益。同时,积极做好地面建设工作,及时组织力量做好新井投产,全力打好夺油上产战役。
坚决打好科技增油挖潜战。吉林油田科技工作者针对各区块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超前做好潜力评价、优选措施井层,确保增油效果,并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有效研究,向更难的开发对象拓展、向更优的前沿技术聚焦、向更高的采收率目标迈进。在资源接替、精准开发、科技攻关上下功夫,大力开展剩余油挖潜、深度治理低效区块,对断块油藏开展再描述研究,靶向优选低效井进行治理。
吉林油田各生产单位针对异常井、欠注井及停注井,结合相关资料诊断分析,经地质工程一体化讨论,定原则、定路线,一井一策,分类治理,先易后难、快速实施。同时,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结合单井历史找问题,结合生产看效果,多方位、多角度、点面结合找寻油井潜力,深化、细化、具体化工艺措施,确保有的放矢、有效应对,产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治水”解堵助力稳产
吉林油田通过精益管理,牢固树立经营油藏理念,积极挖掘资源和技术潜能,不断提高松南老区稳产开发水平和效益稳产能力,让老油田焕发新生机。今年初以来,吉林油田实现油气完全成本、现金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比硬下降,各油气单位平均进步幅度达37%,生产经营创8年来最高水平。
吉林油田一批老区块普遍存在高产液、高含水、单井日产量低等问题,注水出水不见油,注采矛盾突出。为牢牢把握住松南老区稳产“压舱石”的作用,这个油田充分利用工程技术手段,采取厂院联合的方式,稳步推进老油田一体化调堵压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实施30余口井,增油超5000吨。
中高渗调剖技术促老区提质增效,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吉林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建立覆盖四大类25项工程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标准化录取清单,刚性实行“一井一测”,确保方案设计有据可依。
优质低渗调剖技术现场试验取得突破。新民采油厂低渗油藏裂缝方向性见水情况突出,前期以常规冻胶为主的注入方式注入性差、有效期短。油气工程研究院建立一套以注水诱发裂缝为主的低渗储层优势通道体积评估方法,研发成功两种满足低渗油藏裂缝封堵需求的小粒径高弹膨胀颗粒,建立调剖前“洗井—注水—注聚—注胶”四级注入规程,并通过在线诊断段塞注入曲线,对未达到预期设计效果的层段及时优化调整。
双高老油田调堵压一体综合治理模式应用见成效。新木油田木152区块是典型的双高开发区块,注采矛盾突出。油气工程研究院联合新木采油厂进行不定期药品抽检和配液取样,打造高质量一体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木152试验区共设计“堵、调、压、酸”41井次,目前已完成26井次。治理后试验区地层压力稳步上升,水驱指数和耗水率实现双下降,日增油5.7吨,含水率下降,总体动态反映开发形势变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