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中有气 冬供不悸 |
中国石油储气库冬季调峰保供进行时 |  |

|
完颜祺琪 赵凯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下储库研究中心(中国石油集团储气库库容评估分中心)
11月15日,北方的冬季供暖正式拉开序幕。每年冬供,对于保供企业而言,都是一场大考,这其中最受考验的当属储气库。
正因此,各决策层对冬供和储气库建设均给予高度重视。10月28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天然气保供稳价专题会议,要求做实做细天然气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民生用气需求;11月2日,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在召开的天然气冬季保供动员部署会上强调,必须全力以赴做好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工作,加快储气库扩容达产和注采转换,保民生、保大局;11月10日,中国石油召开储气库生产建设动态分析会,对2022年储气库调峰采气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全力做好储气库调峰采气与安全生产,进一步提升调峰能力。
调峰保供 无可取代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和战略资源,是我国“双稳”经济目标和“双碳”目标的能源基础。储气库作为应对市场波动、顶尖峰的最后一环,调峰作用无可取代。据了解,上个采暖季,中国石油储气库采气量首次超过100亿立方米,日调峰能力达到1.6亿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根据市场预测,2022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900亿立方米,其中冬季天然气需求量就占到1850亿立方米左右,最大日需求量可能超过16亿立方米/日,将再创历史新高。不难预料,新一轮冬供形势更加严峻,储气库的调峰压力也更加繁重。
中国石油作为我国储气库建设的绝对主体,勇担使命、主动作为、科学部署、未雨绸缪,早在今年初,便加强资源筹措,制定年度注气计划。同时,安排重点储气库新建、扩建项目30余项,逐级分解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22年是中国石油呼图壁、相国寺等第一批商业储气库扩容达产工程收获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员调配和物资保障不足的困境,各油田公司紧抓落实,充分调动管理、研究、设计、采购、施工、生产等各方力量,统筹协调设备采购、钻井及地面施工,严抓项目进度,促进采暖季前涉及冬季保供重点工程全面完工,本季天然气保供再上新台阶。
央企担当 保障民生
今年以来,受乌克兰危机和地缘政治影响,天然气资源采购难度加大,气价持续高企,长期维持在2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以上。
中国石油克服资源紧张等实际困难,优先保障储气库注气资源,坚持按最大能力注气。在确保入冬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任务的基础上,中国石油深挖储气库注气潜力,争取多注气、注满气。呼图壁储气库在前期“三区带”注气模式基础上,逐一摸清每一口注采井的“脾气”,实现个性化配产;相国寺储气库推行“一井一策”精准管理模式,结合数值模拟预测注气方案实施效果,滚动优化调整,历史库存量首破44亿立方米;双6储气库扩容达产工程全面收官,创新天然气重力驱与采油排液协同运行模式,今年累计注气量较去年增加62%。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储气库已全面完成年度注气任务,年度注气量同比增加近30%;15座调峰采气库均已提前完成注采转换和设备检修,准备了超130亿立方米采气资源,时刻准备为冬供奉献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根据以往冬供规律,高峰用气期多集中在12月中旬至春节前夕。为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的天然气需求急剧增加现象,中国石油储气库提前制定了应急采气方案,届时所有储气库马力全开,充分保障用气高峰资源需求,保障居民共享暖冬。
技术引领 库群添丁
面对新一批建库目标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国石油以科技创新、技术引领为导向,年初即部署在役库扩容达产、新类型库重点攻关等一批重点科研课题,全力支撑新一批储气库快速高效建设。这一科技创新、技术引领之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肩上。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下储库研究中心作为中国石油储气库业务的技术研发部门和重要的决策支撑部门,以库容评估中心为载体,以中国石油集团油气地下储库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创新平台,持续攻关不同类型储气库实验技术,完善不同类型储气库建库技术和库容评估体系。面对油藏、火山岩气藏、低渗气藏等建库新类型、新挑战,勘探院科研团队持续科技攻关,引领技术发展,创新油藏型储气库气顶扩展与控制技术、低渗泛连通低渗气藏“三区带”建库模式,首创对井盐穴老腔修复改造利用等技术,全面支撑新一批储气库高效建设与效益运行。
目前,南堡海上油藏型、长庆榆37泛连通低渗气藏型和河南叶县复杂连通老腔盐穴型储气库等6项重大建库方案已落地实施,苏东39-61、驴驹河、温西一等新一批储气库已建成注气投产。由此,中国石油储气库产业进一步壮大,储气库群再添新丁。
快速响应 及时调控
储气库作为冬季天然气调峰的主要手段,采气量的大小随目标市场气温波动而变化。据统计,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近2500万立方米,尤其是北京、河北等地区,天然气消费峰谷差可达到5~10倍。为积极应对天然气市场波动导致的市场需求激增情况,勘探开发研究院及时跟进,以中国石油储气库数据平台为基础,创新出一套储气库调峰采气能力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各储气库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同时,与各油气田企业步调一致,根据市场调峰需求,对采气方案进行滚动调整,全力做好储气库调峰保供工作。
在中国石油的统一部署下,目前各储气库已建立起储气库日调度机制,可实时分析评价各储气库生产运行状态,并对未来7天冲锋能力进行滚动预测。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可做到快速响应、及时调控。
未来可期 任重道远
天然气作为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的重要能源,其储备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203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6000亿立方米测算,除去当前规划的LNG接收站项目,届时开工建设的储气库库址目标将达千亿立方米以上,形成调峰能力不低于500亿立方米。
按照“十四五”规划,中国石油未来3年新建储气库将超过15座,年均增加调峰能力近40亿立方米,建库速度将是过去10年的3~5倍。但随着优质库址目标的减少和建库地质条件更加复杂,规划新建的储气库地质条件也将进一步复杂化。其中,油藏、大型低渗泛连通气藏、含硫气藏、复杂盐层占比达到70%~80%,给储气库建设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储气库建设难度和速度成倍增加,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
为此,中国石油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推进快速效益建库。2015~2020年,设立的首个储气库重大科技专项强力支撑储气库调峰能力百亿立方米跨越。今年,中国石油超前部署,设立了储气库基础性、前瞻性科技项目。未来3年,勘探院将围绕超压背景下储气地质体极限承压动力学机制,“双高”油藏建库技术,层状盐岩和复杂连通老腔建库技术、水层、矿坑等新类型储气库建库选址与掺氢储存等新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攻克制约建库瓶颈,进一步夯实复杂储气库建库理论基础,支撑中国石油“十四五”储气能力200亿立方米历史性跨越。
按照中国石油统一规划部署,2023年,勘探院库容评估中心将成立由集团公司、库容评估中心、油气田公司三级组织架构专班,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基本原则,采用交叉互评、中心审核、集团审定的三级评估方案,全面启动首轮储气库库容评估工作,进一步靠实在役储气库库容量及调峰能力等关键参数,指导未来储气库生产运行及优化调整,真正做到摸清家底,冬供不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