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华诞扬风骨 一片丹心向石油 |
|  |


|
□ 魏东 穆歌 李雪凝
脚踏毡靴三进祁连山,穿越台湾西部平原,策马奔腾茫茫戈壁,驾车驰骋东北雪原;玉门、大庆、延长、胜利、大港、华北、辽河、新疆……几乎在中国每一个大油田,都有李德生奔走的脚印;几乎在每一次石油会战中,都有李德生奋战的身影。
一个信念根植于李德生院士心中:为中国找油!
11月13日,在李德生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庆祝李院士百岁寿辰纪念活动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授予李德生院士“石油科学家楷模”荣誉称号,致敬他在石油界献身石油事业的77年里,始终站在世界石油科技前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超凡智慧,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耄耋之年仍老骥伏枥,是广大石油石化科技工作者的楷模和典范。
中国科学院院长发来致辞,对李德生院士几十年来为推动祖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院士致辞,敬意李德生院士秉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崛起和自立自强奉献了力量。
中国石油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焦方正代表集团公司致辞,李德生院士的百年人生,是一段为国奉献、艰苦创业、矢志创新的历程,是爱国精神、石油精神、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会议最后,李德生院士深情表示,“新中国诞生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为国家从‘贫油国’跃升为世界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尽了一己之力,履行了‘石油报国’的愿望。”他勉励石油科技工作者,做科学研究工作务必勤奋、诚信、求真务实,坚持培养和锻炼自己,以所学所长报效祖国,为祖国石油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漫漫求学路 悠悠赤子情
上世纪20年代,李德生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长大。1932年,日军悍然入侵上海,当时李德生初中毕业。“不能当亡国奴!”看到上海沦陷,李德生暗自发誓。
年仅10岁的李德生告别亲人,辗转浙江丽水,以沦陷区学生的身份入读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中,一门心思想实业救国。
1941年,李德生赶赴湖南衡阳,参加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被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录取,这也是他的第一志愿。
在重庆中央大学,李德生有机会聆听包括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李四光在内的多位地质学者的授课。其间一件小事,让他体会到石油的重要性。由于学校在郊区,学校在往返市区间安排了校车,因为没有汽柴油,校车只能以木炭炉产生的煤气为燃料,不仅速度慢,还经常抛锚,动力不足时,司机还要下车拉风箱烧火。
这件事对李德生触动很大。没有石油,飞机、坦克、汽车就是一堆废铁,就没有化纤、化肥等化工产品。当时,国内的石油工业尚不完善,“一滴汽油一滴血”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李德生将经济地质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誓要为祖国找油。
石油人生 缘起玉门
1945年,李德生毕业前夕,玉门油矿矿长严爽到重庆中央大学“招兵买马”,表示“只要是中央大学的毕业生,来者不拒”。在地质系的十几名毕业生中,包括李德生在内的3人递上了报名表。
作为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地球科学科研人员之一,23岁的李德生爬上了一辆装满物资的卡车,一路前往玉门,开启了他为国找油寻气的人生篇章。
在玉门,李德生来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麾下,成为中国第一支重力勘探队队员。他们走过河西走廊,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开展重磁力勘探。后来,他又参加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探寻地下油气带的踪影。恶劣条件下,书生们也学会了骑马、骑驴,甚至骑骆驼。每次一进山就是一个多月,除了常规的测量仪器、帐篷和炊具,还要带着武器。一次勘探路上,他们一行遭遇12匹恶狼拦路,翁文波、李德生举枪射击,将两匹狼立毙枪下,剩余群狼才四散逃窜。
1946年,李德生转赴上海,先后前往台湾、江苏等地进行重磁力勘探详查;1950年,他调任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多个岗位的锻炼使李德生在技能上成长迅速,逐渐成为石油地质领域的行家里手。
新中国成立后,32岁的李德生重回玉门,任玉门矿务局总地质师。在他的带领下,玉门相继发现白杨河、鸭儿峡等5个油田,并在1958年原油产量成功突破100万吨,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半个世纪后,玉门油田举行开发70周年庆祝大会,李德生被授予70年来唯一的“玉门油田开发建设功勋地质师”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玉门油田开发建设中的卓越贡献。
漫漫征途 走南闯北谱华章
大庆石油会战前夕,如何摆脱“洋油”,生产出自己的工业血液,成为压在国家领导人心头的一块巨石。石油会战的经验教训,让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对松辽盆地地下油藏的勘探开发慎之又慎,当问及李德生时,他在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3个构造高点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回答说:“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度可能增大,可以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
就是这个三角形 ,标定了3口发现井井位:萨1井(后改为萨66井)完钻后测试获日产原油200吨,杏1井(杏66井)和喇1井(喇72井)测试获日产原油100吨至200吨。
1964年,大庆油田实现开发面积内原油年产量500万吨,我国实现石油基本自给。1976年大庆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原油年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我国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德生等23位地球科学工作者分享了这一荣誉。1985年,李德生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64年,胜利石油会战打响。时任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的李德生,和同事们日夜攻坚,确定了地下复杂的断层系统。同年年底,随着探井坨9井和坨11井测试获高产油流,胜坨油田成为胜利油田第一个主力油田。
此后,李德生又先后来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工作,担任渤海湾综合研究大队地质顾问。1976年,辽河发现西斜坡大油田,李德生被石油部派往辽河曙光油田会战前线,后又前往中原油田,参加科技攻关会战……
在这期间,李德生参与总结出渤海湾盆地主要复式油气藏模式及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案,推动渤海湾盆地原油年产量达到5000万~6000万吨,建成我国东部第二个重要的石油产区。1985年,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学贵有恒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8年8月起,李德生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大量的一手数据,他十分重视对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研究。
1982年,他提出我国含油气盆地3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案;在渤海湾盆地研究中,又提出了渤海地幔柱的概念。2010年,李德生主导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项目”获得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此外,李德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还主导或作为突出贡献者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渤海湾油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等,这些理论有效指导了中国油气田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
1986年,李德生成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他先后受邀赴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1994年8月,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李德生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是亚洲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石油地质学家。
70多年来,李德生的工作记录本累计有数百本之多,大量的资料数据成为他不断创新技术、攻克难题的关键支撑。他不止一次向身边人说:“博闻强识,才能推陈出新。”
日月经天 石油精神薪火传
李德生坚持在石油地质领域耕耘不辍,体现了石油科学家问鼎地宫的石油抱负、上下求索的石油精神,更彰显了“入心、入脑、入行”的石油科学家品格。
新中国成立前,李德生目睹了“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他为石油工业奔走天南地北,投身石油会战。2021年,李德生在“石油科学家精神及科技创新”院士专家座谈会上讲道:“作为一个曾在旧社会生活工作过的知识分子,我曾被迫中断过自己的研究工作,但始终没有动摇为国家寻找和开发油气田、自力更生建设我国强大石油工业的决心。”
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技攻关一线,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精神追求和岗位责任来对待。他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地质研究的潮头,在耄耋之年也毫不松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对新一代石油人,李德生寄予厚望:“青年人要立志,要有志向,为石油工业潜心地研究。要敬业,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要勤奋,深入现场掌握一手资料。最重要的,要求真务实,讲真话。”
一百年栉风沐雨,在石油地质科学领域的高峰,在石油精神薪火相传的长河,李德生皆堪称楷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