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研判供需形势 落实天然气保供责任



     本报记者 张学青

    11月7日,2022年中国天然气行业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从高增长到高质量 中国天然气发展之变”为主题,聚焦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研判天然气供需格局及LNG运输形势,旨在助力我国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销售分公司的专家对今冬明春天然气的供需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中国石油冬供工作的部署情况,笔者摘取了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2022年国际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

    国际气价连创新高,资源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今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导致天然气资源流向发生重大调整、国际气价屡创新高以及亚洲溢价被欧洲溢价取代。

    欧洲天然气进口呈现“俄退美进”,俄气出口呈现“西退东进”。预计2022年欧洲LNG进口量较去年增长超过67%,俄罗斯向欧洲出口量下降44%以上。东北亚JKM均价接近40美元/MMBtu,高气价给我国资源采购带来了重大挑战。

    天然气消费增速降至历史低点,再现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受资源供应能力限制、终端销售价格高企、国内经济发展降速、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将降至历史最低,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东部区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用气下降明显,在供应侧,长三角地区接收站分布密集,今年这种形势下,接收站进口量大幅缩减,导致资源供应大幅下滑。此外,二季度上海疫情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有较大影响,工业、发电、公服、交通用气均大幅下降。

    国家强调保供稳价,密集出台行业相关政策。国家拟定的2022年天然气行业工作重点是稳生产、稳供应、稳价格。多地政府密集出台政策完善管道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机制、推动实现“一城一企”燃气企业整合。国办印发文件要求“完善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完善准入条件,设立退出机制,严格燃气经营许可证管理,切实加强对燃气企业的监管”。

    今冬明春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国内外经济复苏均面临较大压力。由于乌克兰危机走向不明,美联储加息提速,全球经济风险上升,衰退压力增大。综合预计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2.9%,较2021年大幅回落2.6个百分点。美国面临抑制通胀问题,不断加息“收水”,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5~7.2左右波动。

    国际油气价格仍将持续高位运行。今冬明春,布伦特原油均价约90~105美元/桶,使得与油价挂钩的进口长贸气资源成本高企。此外,欧美对俄开启制裁计划,“OPEC+”增产幅度不及预期,市场对供应风险的忧虑情绪持续升温。受欧洲需求等因素影响,供需趋紧,国际气价持续高位。预计今冬明春东北亚JKM现货平均价格约为32~39美元/MMBtu。

    国内天然气保供稳价政策利好下游市场,我国在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制定双控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同时,城市燃气保持稳健增长,北方煤改气增长放缓,南方采暖用气增长较快,预计城市燃气总体稳健增长。城镇居民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减污降碳将优先保障居民用气。商服用气需求逐渐恢复回升。随着疫情管控放松,前期被抑制的旅游、餐饮等需求将逐渐释放。

    我国天然气发电增速由负转正,考虑今冬气温因素有顶峰发电及新增装机增量空间,叠加去冬今春基数偏低(3月基数低),综合预计发电用气量同比可能有所增长。部分地区气电装机利用率同比将增长,一定程度回补上半年大幅下降的发电负荷。新投产气电装机拉动一定增量需求。2021年新增气电装机1000万千瓦、2022年上半年新增200万千瓦。

    工业用气稳定,交通用气需求下降。随着稳增长政策推进以及疫情影响的消退,房地产、基建与制造业需求均将得到提振,预计工业用气需求稳定增长。预计新能源汽车持续挤压CNG汽车发展空间,CNG汽车用气需求逐渐下降;今冬车用LNG价格持续上涨,经济性较差,车用LNG量下降。

    今冬明春全国天然气需求预计1870亿~1900亿立方米。综合考虑各行业需求增量、天然气消费季节性规律, 2022年冬季温度参照常年平均气温条件,预计在正常情况下,全国需求1820亿立方米;冷冬条件下(低于常年平均1℃ ,20年一遇),全国需求1870亿立方米。

    多措并举落实冬季保供责任

    气温变化是影响冬季天然气需求的关键因素。据国家气象局预测,今年全国大部地区12月和明年2月气温较常年低1~2℃,1月气温较常年高1~2℃ ,将进一步加大今冬明春保供难度。应加强资源侧和需求侧双向调节力度,实现产销平衡。

    部分地区管输能力受限,也会增加保供的难度。冬季高峰时段,受销售大幅增长及基础设施影响,部分地区管输能力可能存在瓶颈。结合近3年的月不均匀系数,预计今冬明春高月高日需求将超过16亿立方米,保供企业运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资源侧和市场侧的风险增加了保供的难度。从资源侧来看,中亚各国与我国北方处于同一纬度,气温及气田设备老化故障等因素影响供应稳定性;而运力不足和高气价将影响现货采购。从市场侧来看,极寒天气下采暖需求大幅提升,民生保供和电力顶峰叠加导致需求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强化国内天然气产能建设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克服油气价格持续高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全力筹措天然气资源,扎实做好冬季保供各项基础工作,力保民生用气、合同用气、重点地区用气,切实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作出贡献。

    从今年4月开始,中国石油积极推进下游用户合同签订工作,并提前研究部署国内天然气产能建设和储气调峰能力建设,持续加强与海外资源方沟通谈判,千方百计落实资源量,冬季保供资源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增幅。

    一是加快推进天然气产能建设,充分发挥国产气压舱石作用。加快推进天然气产能建设,全力提升冬季国产气增储上产;合理安排上游气田维检修作业方案,确保入冬前全部完成,为国产气冬季满负荷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关注中亚资源变化、建立预警机制,力争中亚气稳定供应。与中亚各资源方沟通对接,督促哈方严格按照合同稳定供气;积极为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提供钻井服务、备品备件,努力提升供气稳定性。

    三是继续推动俄气今冬资源增加。多次与俄方召开专题视频会,协调俄气稳定供应。加强进口LNG长贸资源沟通协调,力保进口长贸资源按合同全部运回国内。

    四是加快推进储气能力建设,全力提升调峰能力。加快推进已投产储气库扩容达产工程和新建储气库工程建设,全力提升今冬明春的储气调峰能力。努力克服资源异常紧张的实际困难,优先保障储气库注气,确保入冬前完成注气任务。

    五是靠实各方责任,完善保供责任共担机制。充分发挥“X+1+X”的市场化机制作用,实现央企、地方国企及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天然气保供。对于合同外新增用气需求,非居民用气采取市场化政策给予供应,居民用气由供气企业、城市燃气企业通过压非保民等措施共同承担。协调地方政府组织各城燃企业梳理非居民可中断用户清单,在冬季保供应急情况下积极参与调峰,保障民生用气安全供应。

    六是多方位加强保障。开展民生用气核查工作,落实民生保供责任。提高短期冲锋能力,应对高日需求。保障高日需求是冬季保供的关键。提高储气库强采能力、用好接收站外输能力和加大需求侧可中断能力是提高短期冲锋能力的主要手段。落实可中断能力,开展应急演练。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