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天然气近忧暂解 国内供需形势总体平稳 |
|  |

|
石云 李伟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
全球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且波动剧烈
2022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欧洲TTF、东北亚LNG现货价格分别突破90美元/百万英热、80美元/百万英热(MMBtu),均创历史新高;1~9月TTF现货均价约40.8美元/MMBtu,同比上涨280%;东北亚LNG现货均价约35.1美元/MMBtu,同比上涨170%。
乌克兰危机是今年欧洲乃至全球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的首要因素。欧洲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63%,欧盟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83%。俄罗斯进口气源占比最大,其中超过30%的欧盟天然气由俄罗斯供应。随着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俄欧管道气贸易大幅减少,欧洲面临严峻的天然气供应短缺问题,欧洲地区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为弥补管道气供应缺口,欧洲不断加大LNG现货进口,引起全球LNG市场供应紧张,全球LNG现货价格随之大幅上涨。
10月以来,欧洲气温超预期温和,天然气消费同比大幅下降。同时,欧盟天然气库存达到95%的高位,LNG浮仓量大幅上升,欧洲TTF现货价格大幅回落,欧洲TTF下一小时(ICE Endex Next Hour)现货价格盘中一度跌至负15.78欧元/兆瓦时,创下历史最低点,但10月底TTF即月合约价格仍在30美元/MMBtu左右。
冬季即将到来,全球天然气市场将进入消费旺季。欧洲乃至欧盟供需形势依然是决定今冬全球天然气市场价格的主导因素。
欧洲能源危机是否已经解除?
近期,由于天然气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出现不少欧洲能源危机已经解除的观点。我们对各类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欧盟冬季天然气需求。根据过去5年历史数据测算,欧盟冬季(11月至来年3月)天然气潜在消费量约为2250亿立方米。考虑到欧盟天然气削减计划,如果冬天欧洲气温正常,预计欧盟今冬天然气消费量为2000亿立方米左右。
欧盟冬季天然气供应。2021年,欧盟天然气供应中自产气和LNG各占17%左右;进口管道气占比66%,是主要供应来源。当前,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管道气进口大幅减少,目前俄—欧管道气贸易仅剩乌克兰中转线和土耳其溪合计7000万立方米/日的流量,预计冬季供应量为110亿立方米;挪威和英国供应量增幅有限,预计供应为370亿立方米;北非和阿塞拜疆管道气供应量约为20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气合计约680亿立方米。产量方面,欧盟天然气产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预计今冬供应量为180立方米左右。
欧盟储气库库存。LNG进口和库存是平衡欧盟天然气供需的两个重要来源。目前,欧盟储气库库存约为1050亿立方米,如果维持去年同期约440亿立方米的LNG进口量,则冬季需要从储气库提取约为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预计2023年3月底,欧盟储气库剩余350亿立方米的库存。虽然冬季暂时平稳度过,但预计2023年俄罗斯管道气较2022年继续减少约450亿立方米,明年夏天欧盟补库压力陡增,将不得不加大LNG进口力度。
冬天气温。本次供暖季的气温是一个影响全球天然气供需的关键因素。如果冬季气温偏低,欧盟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200亿立方米或以上,则从今冬开始就需要持续加大LNG进口以保证库存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全球LNG供应形势将更加紧张。
未来天然气价格仍将处于高位
不同机构对冬季全球天然气价格走势预测差异较大。高盛表示,由于目前欧盟天然气储气库将满,冬季TTF价格有望继续回落至85欧元/兆瓦时(约25美元/MMBtu),但明年4月份开始由于补库需求增加,气价不断上涨,7月将飙升至250欧元/兆瓦时(约70美元/MMBtu)。咨询机构IHS最新发布的天然气价格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TTF和东北亚LNG现货均价在32美元/MMBtu左右。
综合来看,欧洲能源危机近忧或解,但远虑犹存,现在谈欧洲能源危机结束还为时过早,全球天然气市场价格仍将处于高位。
国内天然气市场面临全新挑战
2022年,国内天然气市场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较以往异常严峻复杂。持续数月的乌克兰危机正在重塑国际能源市场,我国面临地缘政治冲突外溢的风险。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多点散发、多地频发态势,经济增速不及预期。
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1~9月东北亚LNG现货同比增长1.7倍。受此影响,国内天然气市场遭到较大程度冲击——月度消费出现非季节性波动、行业用气分化、区域用气差异明显、进口大幅下降,全年天然气消费及进口或将出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1~9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694.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4%。除1月、2月及7月分别受采暖需求及发电需求大幅上涨推动、消费同比上行外,其余月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根据咨询机构统计,城市燃气及燃气发电用气量同比分别下降4%、6%,工业燃料及化工原料用气量同比均小幅上涨1%左右。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1~9月,受国际天然气价格暴涨影响,我国进口天然气1136亿立方米(8117万吨),同比下降9.5%;其中,LNG 651亿立方米(4651万吨),同比大幅下降20.2%。LNG进口均价15.72美元/MMBtu,同比上涨75%,是管道气进口均价的2.1倍。
天然气供需形势仍存不确定性
供暖季即将到来,国内天然气保供已进入关键时期。近期,国内主要能源企业正式开启今冬明春保供模式,多座地下储气库注气量创新高。基于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恢复态势,供暖季天然气供需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冬季气温。
据统计,1986年之前,我国均在当年冬季伴随“拉尼娜”事件出现冷冬天气;1986年之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愈加明显,出现“拉尼娜”现象与当年冷冬天气的相关性逐渐减弱。
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秋季后期(当年11月),我国西南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基于“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情景考虑采暖季高、中、低3种用气需求及与之相对应的供需形势。
基准情景:全国平均气温与往年同期持平,2010~2021年同期平均气温零下3.3摄氏度;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内经济平稳增长,与三季度GDP增速(3.9%)基本持平。在该情景下,采暖季天然气消费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局部地区存供应紧张情况。
高情景:在“拉尼娜”事件影响下,全国冬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摄氏度;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各项保供稳链措施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国内经济增速加快。在该情景下,采暖季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上涨约2%,天然气供应或存一定缺口,但小于往年同期。
低情景:大部地区冬季明显偏暖,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摄氏度;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持续呈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性态势。在该情景下,采暖季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约4%,天然气供应较宽松,储气库库存量高于往年同期。
今冬明春再现“气荒”概率不大
总体来看,在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相对平稳、国际天然气市场供应极度紧张状况有所改观的背景下,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供需大概率呈紧平衡态势,在不出现全国范围内极端寒潮天气的情况下,“气荒”再现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外部环境相对宽松,国内能源企业仍积极落实各类保供资源。国内方面,各大在产气田按计划生产、合理安排检修窗口,地下储气库加强采气运行管理。海外方面,积极落实海外天然气资源,确保4条海陆进口通道畅通。
同时,统筹国内各路资源,积极发挥全国一张网的调配功能,避免个别省份在极端情况下出现用气缺口。但是,仍应高度警惕因地缘冲突导致的国际天然气市场区域性供需快速变化、国际气价走势不确定、气温突变等风险,确保顺利“过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