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王利宁: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提出了新征程下的6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各类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办法。

    中国能源的发展历程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能源发展与安全事关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高度复杂,关联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能源发展与安全既需能源系统自身着力构建,也需外界助力保障。经济社会、技术创新、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等均是影响能源发展与安全的重要变量。

    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更趋复杂性的世界中,能源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需坚持问题导向制定能源战略,持续优化调整完善制度体系,确保能源发展沿着高质量的轨迹前进。

    我国能源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新问题——再解决的历史。

    1949~1992年,坚持独立自主方针,不断提升自给自足能力。虽然中国于1939年就在甘肃玉门建立了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但是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要油品的自给率仅为40%。为此,新中国采取了自力更生的方针,逐步实施了“自给自足”的能源安全战略。在1959~1962年期间,随着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发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随后,大港、江汉、辽河、长庆、河南、华北、中原等一大批油田也相继被发现并投入开发,中国石油产量迅速攀升。

    1963年,中国实现了石油产品基本自给。从1973年开始,中国逐步向日本、菲律宾、泰国、罗马尼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出口原油。到1985年,中国原油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外贸统计的出口量为3003万吨,实际出口量为3115万吨。此后,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加、石油产量的增速趋缓,中国原油出口也开始下降。到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

    1993~2002年,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1993年后,受经济较快发展与油气资源潜力影响,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逐步提升,特别是2000年后,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带动能源自给率有所下降,本阶段的能源安全主要聚焦油气资源的供应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油气稳定供应。为此,我国石油企业实施了“走出去”战略。

    1993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不仅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而且也拉开了中国石油公司进军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帷幕。之后“走出去”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通过这些活动,中国能源企业逐步熟悉了国际投资环境、掌握了海外能源项目竞标的技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1997年开始,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的业务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相继同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等国签订了油气开发协议,并在加拿大、泰国、缅甸、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阿曼、伊拉克等国签署了关于产品分成、合资、租让等方面的协议,内容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

    2003~2014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是科学发展观在能源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落实。200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确立了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提出了以“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的方针。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创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革命新战略,强调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资源约束更趋严重,但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新战略指引下,一系列重要措施出台,一系列成果不断涌现。自此,我国能源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能源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效果突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矿数量由2015年的约9700处降低至2020年的约4700处,大型煤炭基地煤炭产量比重提升至96.6%。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油气行业产供储销体系不断优化,实施七年行动计划,国内石油储产量止跌回升,国家管网公司成功挂牌,油气储备能力不断提高。

    能源消费强度不断下降,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煤,比2012年增长30.4%,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其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增速平缓,煤炭消费年均增长0.3%,石油消费年均增长3.9%;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0.5%,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3%。

    能源技术创新不断突破。集中力量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装备,实施集中攻关一批、示范试验一批、应用推广一批措施,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先进技术,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国产化已取得重大进展,光伏产量及装机规模世界第一,光伏发电技术整体处于“领跑”阶段,晶硅电池、薄膜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多次创造世界纪录,逆变器、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均已实现自主化。我国陆上风电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情相适应的低风速、低温、高原等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广泛应用,风机产量、装机规模世界第一。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微电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

    能源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炼进口原油“双权”放开,石油上游领域开放,原油、成品油批发业务放开,零售管理权下放。实施“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力市场化、输配电价改革、独立电力交易机构的建立。

    走出去、引进来,全面加强合作。提出全球能源互联互通,能源命运共同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依托,以构建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为最高愿景来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提供能源保障,国际能源合作理念创新,深度、广度上台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大国博弈、乌克兰危机、气候危机等重大变化与技术革命、产业调整、结构重塑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使得能源发展与安全保障形势更趋复杂严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坚持问题导向,并坚持好、运用好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和澎湃动力。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