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当好创新先锋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魏国齐

    构造地质首席技术专家

    “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和中国石油集团天然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有效指导了多个万亿立方米特大型气田的发现。推动了集团公司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同时也证实常规天然气的巨大勘探潜力和良好前

    景。作为一名天然气勘探科技工作者,我将持续深化天然气地质科技攻关,在推动常规天然气大发现和中国石油集团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作

    出新贡献。

    沈安江

    沉积储层首席技术专家

    杭州地质研究院碳酸盐岩研究团队持续攻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独到实用的“碳酸盐岩储层地质认识与实验分析技术”,尤其在“成

    岩演化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孔隙形成与保存实验模拟”等方面的创新认识和技术,特色鲜明,助推碳酸盐岩油气发现。今后,我们将

    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解决制约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关键理论技术难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田昌炳

    开发地质首席技术专家

    大力创新发展CCUS技术,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是全球气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背景下应本着积极稳健的原则,

    统筹协调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坚持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与新能源规模化利用“两条腿”走路,逐步探索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在保障国

    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布局能源转型,要做好4方面工作:做强主业,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国际合作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新驱动,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发力新能源,助推石油行业转型升级。

    熊春明

    采油气工程首席技术专家

    10年来,勘探院开发出具有中国石油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井生产优化决策网络版、移动版、大数据版软件平台Petro PE,实现网络化、移

    动化、智能化“三级跳”,研制了3套基于边缘计算的油气井生产智能调控装备,创造了多个“第一”。初步创建出无人值守的高效智能

    生产模式,现场得到规模应用,提质增效效果显著。未来,Petro PE研发团队将瞄准采油气智能生产全链条,聚焦“自感知、自优化、自

    调控”的自动采集、智能优化决策、闭环生产管控,实现智慧化升级,努力打造中国石油的国际领先品牌。

    郑得文

    储库工程首席技术专家

    “十四五”我国天然气调峰能力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储气库建设目标日趋复杂,油藏型、水层型、矿坑型等建库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给

    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嘱托,牵头做好“地下储气库建库基础理论

    与关键技术研究”两个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能源储气库研发中心,用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支撑“十四五”国家重点储气库工程建设,完成

    国家赋予储气库人的责任使命,让储气库成为防范与化解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风险的“压舱石”。

    潘建国

    沉积储层首席技术专家

    随着我国中西部盆地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发展,油气藏识别及评价难题为效益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勘探院针对成岩圈闭形

    成机理不明、油气成藏富集规律不清和关键评价技术空白等难题,通过不同类型的成岩圈闭成因、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及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取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为相关地区探明8076万吨石油可采储量、1531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储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

    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雍学善

    地球物理首席技术专家

    经过多年持续探索和科研攻关,勘探院西北分院重点研发了智能去噪、构造解释、储层预测等新技术,并取得了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研

    发的层位—断层多任务智能构造解释新方法,不仅使效率提高10多倍,层位拾取准确率也达到99.65%,累计应用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

    未来,我们将积极引入多模态、双驱动、多任务、知识图谱等优势算法,努力研发新方法、开辟新场景,实现人工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效率

    与精度双提升,推动智能物探技术高质量发展。

    刘尚奇

    三次采油首席技术专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稠油油田一方面实现老油田稳产、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倡议,大力研究试

    验绿色环保开发技术,大规模降低稠油开采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基础与机理研究,发展了以多介质复合蒸汽驱与SAGD、火驱技术

    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热采技术,使稠油原油采收率整体提高25%~40%,增加可采储量超过3亿吨,为中国石油集团稠油千万吨持续稳产提供

    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并在海外重油与油砂项目中获得了推广应用;发展了适合稠油热采的CCUS技术,同时积极探索并试验了一系列绿色高

    效开采新技术。

    管保山

    油田化学首席技术专家

    近年来,勘探院油田化学专业聚焦“驱油化学、波及控制、清洁生产、安全环保”四大工程,树立以流固耦合作用为基础的油田化学地质

    工程一体化理念。未来明确纳米驱油、水平井找堵水、采油采气、油田化学智能化管控等七大领域发展蓝图,形成满足不同类型油藏开发

    的“化学药方”,做到油田化学“产品有质量、技术有价值、应用有效益、标准有实效”。

    常毓文

    油气发展战略规划首席技术专家

    未来40年是“双碳”战略推进与油气增储上产建设的契合期,集团公司要坚定地确保国内外3个1亿吨持续稳定发展。在发展完善精细注水

    、化学驱、二氧化碳驱、稠油热采、深水开发和非常规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应重视智能开采、地下原位改质与转化、纳米驱油和仿生技术

    应用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利用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成本优势,多元发展新能源业务,努力尽快建成世界一流

    的综合性能源公司。

    陈志勇

    资源评价与储量矿权首席技术专家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既要激发老油气区的增储潜力,也要加大新区勘探发现新储量实现新突破。同时,还要创新技术

    促进未动用储量的经济有效动用。深化地质认识,精雕细刻是老油区增加新储量的必由之路。新区力争新突破是关键,在广大中西部地区

    加大新区、新块、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深层和超深层以及非常规油气的研究是新区新突破的必经之途。通过管理和技

    术创新实现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开发是稳产上产的必做之事。只有强化油气储量管理,才能奠定稳产上产根基。

    李剑

    成藏与地球化学首席技术专家

    氦气是一种极其重要、极度稀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作用无可替代。天然气是工业用氦

    最主要的来源,但我国天然气中氦气的含量低,提氦成本高,对外依存度高,急需寻找富氦气田,降低提氦成本。勘探院要牵头做好中国

    石油集团氦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阐明富氦天然气富集成藏机制,攻克贫氦天然气提氦核心技术,实现关

    键装备国产化,不断提高我国氦气自给率,保障国家用氦安全。

    汪泽成

    战略选区首席技术专家

    “十二五”以来,勘探院在超深层油气地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及深层多途径复合生气、跨构造期成藏、

    构造分异控制油气富集带等创新认识,揭示了超深层油气勘探巨大潜力,并有效指导四川、塔里木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现。未来研

    究将围绕高温高压条件下烃类相态与保持机理、规模储层形成与分布、油气藏富集机理等基础难题,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引领世界超深

    层理论发展,推动油气勘探向万米深层进军。

    龚仁彬

    信息工程首席技术专家

    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加大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力度,成立勘探开发人工

    智能技术研究中心,搭建统一的人工智能平台。中国石油认知计算平台的建成应用,为勘探开发业务人员提供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强

    大的智能化手段,在多个油田的试点应用取得较好效果,显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良好应用前景。随着中国石油集团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

    展的大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已经开始建设。

    范子菲

    油藏工程首席技术专家

    中国石油集团海外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位于中亚和中东地区,历时20多年的科技攻关已形成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技术系列,有效支撑了中

    国石油海外碳酸盐岩油气藏权益产量上产5000万吨以上。“十四五”海外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难度更大,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

    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的嘱托,牵头做好“海外油气亿吨权益效益产量稳产关键工程及

    重大先导试验”,破解基础科学难点,疏通关键技术堵点,突破工程创新卡点,全面提升在国际油气开发领域核心竞争力。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