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能源合作潜力及面临的新形势 |
|  |
|
□ 罗继雨 张燕云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非洲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拥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和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同中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方面优势互补,双方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近30年来,中非传统能源合作先行,成效斐然。未来,虽然中非能源合作仍面临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风险,但在《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指引下,双方能源仍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非能源合作的现状及成效
中非能源合作始于政治互信和经济援助,已成为中非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堪称中非合作的“压舱石”。
中非能源合作在中非共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保障双方能源安全和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油气合作先行,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非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扩展。截至目前,中国10余家企业在非洲20多个国家参与油气投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中非油气贸易涉及30多个国家,油气合作已成为中非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之一。
2021年,我国从非洲国家油气进口量分别占进口总量的13%和6%,其中,安哥拉是我国第四大原油进口国,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7.6%,是缓和我国能源供给压力的重要来源。
在电力领域,近10年来,中国电力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输配电线路不少于2.8万千米,承建或将承建的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7吉瓦,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现有装机容量的10%,大幅提升了非洲国家间的电力联营水平。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在非合作主要以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投资为主,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投资业务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等。其中,太阳能开发利用最为活跃,合作项目在非洲分布广泛;风电合作主要集中在东非和西非沿海国家。
中非能源合作互利共赢效果显著。如,中非油气合作帮助苏丹、乍得、尼日尔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对解决当地电力短缺和优化电力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石油集团曾用18个月时间在乍得建成恩贾梅纳炼厂,使乍得实现了成品油自给自足。
中国石油集团通过与尼日尔的石油全产业链合作,推动石油产业成为尼日尔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尼石油合作被称为“尼日尔人民的希望之光”。
20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累计为非洲地区的东道国贡献财政收入上千亿美元,为当地提供数1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建设学校、在厂区开展教学、选派技术人员赴中国及其他国家进行专业学习,培养本地化人才,使当地员工在中资企业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改善当地民生。在油田及其周边开展打水井、医疗救治、修建道路、抗洪救灾等举措改善共生;帮助扶持教育事业,捐资建设上百所小学和技术学校,为数10万名儿童和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依托能源合作,带动中非民心相通,中非能源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非能源能合作潜力巨大
非洲谋求更高层次发展,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非能源合作处于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黄金机遇期。
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中非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近10年来,全球37个重大油气发现中,8个位于非洲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非和东非的深水区域,在莫桑比克、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埃及等国均有分布。其中,东非海上和几内亚湾等区域勘探程度较低,是最具潜力的勘探区。非洲的太阳能、风能、水力和地热发电资源潜力分别高达112860亿千瓦时、48230亿千瓦时、18440亿千瓦时和880亿千瓦时,但这些巨大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同时,非洲正处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较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技术、资金和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非能源合作契合双方需求,符合双方长远规划,合作潜力巨大。
中非梦想相通,多年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打下坚实基础。中非同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加快实现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共同追求自强复兴的伟大梦想。未来,中非合作将继续向纵深发展。《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和《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着眼合作新机遇,提出双方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等方面的挑战。
在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框架下,双方将加强能源领域务实合作,共同提高非洲电气化水平,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逐步解决能源可及性问题,推动双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同时,中非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也为现有的投资平台和金融机构、加快产业链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石油企业已在非洲建成完整的石油产业链,为油气主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并在中长期实现光伏、风能和地热等新能源业务规模化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
中非能源能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非洲地区的地缘政治、传统安全和民粹主义风险上升,中非能源合作将面临较以往更加复杂的形势。
西方国家深化对非洲战略布局,中非能源合作面临较大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来,美国通过“繁荣非洲”倡议加强对非影响;欧洲与非洲国家地缘邻近,历史渊源深厚,而且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非洲油气生产国更是受到欧洲大国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中非能源合作面临地缘政治风险突出,生产国被迫选边站队、美国扩大长臂管辖、大国对非能源战略资源竞争加剧,传统能源领域的竞争将尤为激烈。
军事政变大幅“回潮”,能源合作面临的“安全真空”逐渐增多。2021年以来,非洲发生了5次成功政变,超过前10年的总和,政治与安全形势进入20年来最为动荡的时期。萨赫勒地区关键国家尼日尔和乍得民众反法情绪持续高涨,法国等欧洲国家减少在该地区军事力量,导致非洲恐怖袭击次数成倍增长。几内亚湾和索马里海盗袭击持续不减,莫桑比克北部天然气开发区暴恐势力猖獗,安全痼疾持续发酵。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盟对乌克兰启用了原计划用于非洲的“欧洲和平基金”,对非军事援助减少,未来非洲地区的传统安全风险很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源基础设施及项目运作人员的安全风险加大。
资源民族主义抬头或引发新一波国有化浪潮,将影响中非能源合作进程。乌克兰危机激发起非洲国家的危机感和对自身脆弱性的认识,叠加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催化,不结盟理念、独立自强意识和民粹主义思潮明显增强。南苏丹已着手对油气资产国有化,计划未来5年将由国有石油公司接手到期合同资产。预计未来几年内,对油气、能矿等资源出口依赖程度高的南苏丹、坦桑尼亚、刚果(金)等国家的资源民族主义将持续抬升,或引发新一波国有化浪潮。
对深化中非能源合作的几点建议
中国企业在非洲深耕多年,形成了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和防控网络,具备应对当前非洲地区形势变化的能力。建议中国企业在准确理解把握“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原则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深耕重点国家,在变局中开新局,控风险、出成果,努力将中非能源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合作的示范区。
坚定中非能源合作信心,大型能源企业承担推动中非合作重任。建议实力较强的中国能源企业全面做好风险判断,积极布局非洲深海油气资源和新能源项目。全面评估重点资源国投资潜力,认真做好风险研判和风险跟踪,把握进入良机;密切跟踪最新释放资源潜力的东非裂谷区、西非海上,寻找合资合作空间;全面评价现有合作项目所在国的新能源潜力,融合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适时打造示范性新能源项目。
强化风险分析和预判能力,构建大规模风险防范网络。中资企业应加强对风险诱因的分析能力和安全形势的预判能力,分清非洲原因有的放矢;从企业层面建立与相关政府官员、地方部族、社区的沟通机制,提升规避和处理风险事件的软实力,建立大规模风险防范网络。加强中资企业间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共同为维护中资安全贡献力量。
加强同欧洲和非洲本土公司合作,分散风险。未来5~10年,国际环境难以改善,建议中资企业强化同欧洲及其他非洲本土公司合作,分散投资和合规经营风险,避免发生巨额赔偿、许可证吊销、声誉损失等不利后果,共同维护中国企业海外权益和利益。
从国家层面建立互动机制,参与重大能源项目管理。风险问题早已超越企业本身,建议强化中非关系,并从国家层面派出工作组,同当地政府和地方势力建立联系,倡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维护双方利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