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写好中非合作 这篇大文章



    □ 本报记者 孟莹

    ——专访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会长孙贤胜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合作,成果丰硕;中非关系,历久弥坚。9月15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非洲政策研究所(API)共同举办“2022中非能源智库论坛”,围绕百年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中非合作的影响、中国在非洲能源转型进程中的角色等议题,探讨合作机遇,共商应对挑战大计。为此,本报专访了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会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委员会能源产业合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主任、国际能源论坛(IEF)前秘书长孙贤胜先生,听听他如何评价中非合作的前景。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合作成果丰硕

    石油商报:您曾长期在非洲工作,对中非能源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怎么认识中非关系和中非合作?

    孙贤胜: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中国与非洲作为两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交流。中非贸易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元朝时中非友好联系达到高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非关系再次开启了相互支持、友好合作的新纪元。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毛泽东主席深有感触地说,这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目前,中国已与非洲53个国家、110余个政党建立了正式联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关注和支持非洲国家改善民生、谋求发展的事业。2000~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万千米,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打造了非盟会议中心等一系列中非合作“金字招牌”。

    中国积极同非洲开展经济与社会合作。中国与15个非洲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合作建设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合作。今年以来,中国已同非洲12国就98%输华产品零关税签署换文,以提高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在医疗健康方面,59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诊治患者2.3亿人次,在非洲45国派有医疗队员近千人、共98个工作点;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非洲27个国家提供了2亿剂新冠疫苗,并在非洲本地化合作生产疫苗,年产能约4亿剂。

    此外,中国支持联合国在维护非洲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向非洲派遣维和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超过80%部署在非洲,累计向非洲派出3万余人次,在17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

    中非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中非能源合作,始于中国石油1995年对苏丹6区块的勘探与开发,采取全面合作、上下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原则,促进了东道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苏丹,中国石油与东道国的合作使200多万人直接受益。在合作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石油积极推动人才的本地化,一批具有国际项目管理能力与运作经验的本土人才队伍不断成长,极大地提高了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非合作成功的八大要诀和五点反思

    石油商报:回顾您在非洲的工作经历等,您认为中非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能够成就卓著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或教训?

    孙贤胜:曾经有欧洲人问我,为什么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能取得成功,我认为有八大要诀。

    一是中国企业不干涉东道国内政。中国注重与非洲发展平等经贸往来,合作企业除了向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外,不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得到非洲各国的普遍认同。

    二是中方企业与非洲国家合作时,坚持互利双赢,不设任何先决条件。中国企业在合作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中国企业要价低、质量好,更符合非洲需要。因此,非洲国家许多基础建设工程都愿意交给中国企业。

    三是传统的友好关系。66年来,中非双方在反帝反殖的斗争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在发展振兴的征程上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合作之路,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谱写了守望相助的精彩篇章,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光辉典范。

    四是中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受非洲推崇。中国企业在中非合作中,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理念,开展一系列务实举措,契合非洲国家最紧迫的发展需求。

    五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企业坚强的后盾。过去10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

    六是中国技术的实用性强。中国技术应用性更好、成本更低,更容易在非洲推广。

    七是中国人友好大方、吃苦耐劳、尊重东道国风俗习惯,能更好地融入地方。项目的成功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信任上,友谊是合作成功的基石。

    八是中非两国合作互补性强且广泛,发展潜力巨大。中非贸易具有韧性,非洲大陆资源禀赋好且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迫切,双方具有很强互补性。同时,中非合作能为这片“年轻的大陆”丰富的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促进非洲经济长远发展。

    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国同非盟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传承中非传统友好和加强新时代团结合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但是,在中非合作中也有五点反思需要谨记。一是一厢情愿地做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意愿或需要,没有做到互惠共利;二是不遵守经济规律,搞“领导人”项目,经营项目勉强立项;三是合同过于简单、漏洞百出,为后续项目开展埋下隐患;四是部分企业领导承诺过大、没有对项目进行认真评估;五是由于语言不通、项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项目的执行。

    因此,在中非合作中,中国企业要始终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其中并做好ESG管理,不断引领和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中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石油商报:在当前大国对抗的背景下,您对未来的中非合作有什么期待?

    孙贤胜:首先,非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中非从来就是命运共同体。

    其次,非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对华出口是许多非洲国家创汇的重要支柱,也是许多产业赖以生存的关键市场。中国主动扩大非洲产品进口,对非洲33个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输华产品提供零关税待遇,帮助更多的非洲农业、制造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2017年以来,中国从非洲服务进口年均增长20%,每年为非洲创造近4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2021年,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2%。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商品额超过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比同期中国对非出口增速高出6.1个百分点。

    再次,非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大后方。回顾历史,中国与非洲都有着古老的文明起源,两国交往更是历史悠久;近代以来,中非都曾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最终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走出困境,获得了新的机会。中国和非洲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中相互支持,持续深化政治互信;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互帮互助,不断拓展合作新领域;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协调,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最后,非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大市场。中国与非洲的大环境互补性极强。非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最年轻的大陆,一半以上是2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每年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加之非洲制造业落后,对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巨大,而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结构符合刚好工业化起步的非洲的需求,这与中国劳动密集产业的转移对接度极高;非洲耕地面积大、气候条件好,但是产量很低,完全有条件成为中国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未来30年,只要非洲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都在数百亿美元,将会成为中国资本和技术对外输出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变局之下,中非友好不惧风雨、历久弥坚,原因在于中国始终言出必行,以非洲需求为导向,与非洲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我们要继续写好中非合作这篇大文章。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