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天然气消费同比下降 国内市场维持紧平衡
    □ 北京世创能源咨询有限公司

    2022年1~8月,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在中国天然气发展史尚属首次;进口气及终端气价维持高位,LNG现货进口量大幅减少。预计2022年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量为3589亿立方米,供应量为3809亿立方米,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2022年,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疲软,天然气市场进入调整期。但中国天然气市场长期的成长性不变,呈现天然气保供方式向合同化转变、上下游直接交易使得中间供气环节减少、燃气企业加快整合等市场特点。建议国家政策要持续推动天然气市场发展,并要处理好供应刚性与市场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向全国推动价格联动机制,加大天然气储备力度。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进口及终端气价维持高位 LNG现货进口量大幅减少

    历史上首次出现消费量同比下降。1~8月,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309亿立方米,同比减少2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8%。除2月高幅度增长和1月、7月略增以外,其余月份消费量均低于去年同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价格、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形势、煤炭供需形势等因素影响,中国天然气市场低迷,消费量持续数月呈现同比负增长态势。此前,仅有2020年2月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多月累计同比下降的现象为历史首次。

    工业用气是消费量下降最大的领域,发电用气波动明显。从行业来看,今年上半年,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和天然气化工四大天然气利用领域中,仅有城镇燃气消费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工业、发电、化工均为负增长。下降最大的领域是发电,但进入7~8月以来,受高温、限电等因素影响,发电用气量成功逆袭。截至8月底,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工业用气。

    长三角区域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程度最高。从地区来看,长三角等区域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程度最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发电等利用行业,疫情影响的主要用气行业为工业、发电、公服和交通。江苏、浙江、上海是中国排名居前的外贸省市,在第二季度均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响。3个省市4月进出口增速较一季度均出现回落。尤其是出口,上海、江苏4月出口增速分别为-43.8%和-15.1%。5月,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2%,降幅比4月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但同比仍为负值。

    LNG现货大幅减少导致整体供应量下降。从供应端来看,供应量特别是LNG供应量较上年大幅减少,其他气源平稳小幅增长。1~8月,国产气继续平稳增长,增速为6.5%;进口管道气持续增长,增速为9.3%;进口LNG供应量大幅降低,供应量仅为555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减少169亿立方米,同比降低23.3%。受LNG现货大幅度减少的影响,1~8月中国天然气总供应量较上年同比减少41亿立方米。

    天然气进口价格高涨,价格传导至国内市场。2021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开始攀升;2022年3月至今,布伦特原油价格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中国进口管道天然气和进口LNG长期合同皆与国际油价挂钩,即使不进口高价LNG现货,中国进口气源价格也处于高位。

    进口气源尤其是天然气现货价格高涨之后,国内现货LNG进口量大幅度降低。2022年上半年中国LNG现货进口量不足2021年的1/10,造成国内供应量减少。受上游资源成本高涨和资源供应量减少双重影响,国内终端天然气价格随之上升。上海、北海、河源、漳州、柳州等多个地市提高非居民供气价格,湖南10地市、石家庄、梅州等多地市在采暖季结束后继续延续采暖季非居民用气价格水平。LNG价格指数也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3~4月全国LNG价格指数同比增长超过了100%,5月增长接近100%,而销售量明显较上年同期降低。

    接收站负荷率降低,储气库注气量增加。受进口LNG减少的影响,沿海LNG接收站负荷率普遍降低。以新奥舟山LNG接收站为例,2021年1~8月新奥舟山接收站接收LNG35亿立方米,最大月(1月)进口量超过6亿立方米;2022年1~8月仅接卸LNG12船,下降了近2/3。

    随着中原油田卫11、清溪储气库等投产,结合市场疲软态势、现货价格高位、冬季保供储备等因素,4~8月储气库注气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5%左右。

    由于现货价格不稳定,进口资源长期合同量大幅提高。从2021年下半年起,国际LNG现货价格呈现持续上涨趋势,2021年10月以后上涨到3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短期内涨幅高、涨价快,使得现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中国进口商不再依赖LNG现货进口,有意提高长期合同量。1~8月,LNG长期合同量较上年同期翻了一倍。

    天然气市场进入调整期但长期成长性不变 天然气保供方式向合同化转变

    预计全年天然气市场需求同比微增,且增量集中在民生用气。居民用气、采暖、公服用气按照历史数据进行延伸预测,预计全年天然气需求增量为77亿立方米。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将被新能源车逐步替代。北京、广东等多省市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且明确具体数量或电动化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2022年中国CNG汽车规模低于2021年;LNG重卡数量持续增加,但新增LNG重卡数量降至约3万辆。受经济形势变化和疫情等因素影响,预计重卡行驶里程数较上年有所下降,用气需求减少。受CNG、LNG车辆的数量以及疫情等对交通行业的影响,预计2022年天然气汽车用气需求比上年减少约10亿立方米。

    根据各地区燃气发电项目的进展情况,预计2022年新增燃气发电装机容量在750万千瓦左右。根据今年上半年的形势变化,预计2022年用气需求量比上年减少约40亿立方米。

    影响工业燃料用气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其他能源、天然气价格等。2022年,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疫情影响加重、煤炭供应宽松、加工贸易出口额下降、天然气价格处于高位、进口LNG现货减少等因素影响下,预计工业燃料用气需求较2021年小幅下降。

    2021年中国天然气基尿素产量有所下降,天然气制甲醇产量有所提升,两行业用气总量与2020年基本持平,炼化等其他化工行业用气比2020年减少10亿立方米。2022年,在天然气价格升高、供应形势紧张等背景下,预计尿素、甲醇用气基本持平,炼化等其他化工行业用气将微降。预计2022年化工用气需求量总体呈现微降的趋势。

    综合各行业天然气需求预测量,受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疫情下半年好转、中国煤炭供应宽松、气价持续高位等因素影响,预计2022年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量为358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亿立方米,增速为0.3%,远低于上年增速。

    以上数据是在考虑9~12月新冠肺炎疫情好转、资源供应基本保障情况下预测的。目前来看,三季度疫情影响加重,成都、石家庄、深圳、乌鲁木齐等地区疫情严重,能否快速有效控制直接影响天然气汽车和公服用气量,三季度大概率消费量增幅负增长。如果实际情况达不到预期,很可能出现与去年持平甚至消费量下降的情况,且全年消费增幅是正是负,四季度消费量是关键。

    年度资源可满足市场需求,但保供能力较弱。结合近两年实际情况,预计国产气增速为6%左右;中俄进口管道气按计划保持增量;进口LNG长期合同全面履行,在2021年基础上增加150亿立方米;由于现货价格偏高,2022年中国进口LNG资源量将比上年大量减少,预计LNG现货进口量仅为上年的10%。

    综上所述,2022年中国天然气总供应量预计为3809亿立方米。考虑出口、库存变化、损耗等情况,可供应市场量比上年增加46亿立方米。

    在考虑国产气增速达到6%以上,且仍进口部分现货LNG的情况下,年度供应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富余量只有需求总量的1%,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供应和保障能力非常脆弱。

    高月保供需要保量且要保价。12月为2022年用气量高月,在考虑居民、公服、采暖等民生用气需求较上年增长,交通、工业、化工用气需求与上年同期持平,发电装机规模增加,平均利用小时数与上年同期持平等因素预计,12月市场天然气需求量为404.8亿立方米。若考虑经济复苏因素,工业燃料用气需求较上年同比增长2%,在其他行业不变的情况下,12月天然气需求量为407.8亿立方米。

    12月天然气需求增量主要为居民、采暖、公服等刚性需求,以民生气为主。而国际现货价格持续高位,现货LNG补充资源量有限,高月资源供应端弹性变化范围较小,高月保供存在一定压力。

    自4月以来,石油公司有意增加储气库储备量,提高冬季储气库调峰能力,以保供采暖季高峰需求,在加强需求侧管理的情况下,大概率能够保供12月市场需求。

    随着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国内天然气市场保供方式正逐渐向合同化方式转变。合同化保供的核心是保障民生用气量和价,但民生用气量在国内天然气市场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不足30%,剩余部分均为非居民用气量。当前,上游资源方的销售策略为合同内资源保证量与价,合同外增量气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销售,价格无法保障。高月增量主要以民生气为主,高月保供不仅需要保量而且需要保价。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