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天然气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  |
|
□ 李永昌
近段时间,欧洲天然气危机愈演愈烈,气价一涨再涨。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天然气危机呢?我国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这些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
欧洲为什么会发生这场天然气危机
估且避开地缘政治不谈,其主要原因如下:
欧洲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颇高。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2021年,欧洲天然气消费量为5711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210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63%。
欧洲天然气进口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高。2021年,欧洲进口管道气2328亿立方米,其中1670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比高达71.7%;进口LNG1082亿立方米,其中174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比约16%。欧洲合计进口天然气3410亿立方米,其中1844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比达54%。
欧盟决定要在10个月内减少俄罗斯管道气进口量1000亿立方米,操之过急。3月8日,欧盟宣布为了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管道气的高度依赖性,决定在年底之前减少2/3的俄罗斯管道气进口量(约1000亿立方米)。有如船舶转弯掉头,用力过猛,难免发生颠覆危险。
替代俄罗斯管道气减供的措施未能及时到位。由于俄罗斯4月起陆续切断好几个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并且又以设备故障为由将北溪1号的供气量先减至40%,再减至20%。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顷刻形成。此时,欧盟及其成员国才临时抱佛脚地四处联系非俄管道气和LNG的进口资源。
我国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能源政策不能左右摇摆不定。欧盟曾一度非常激进地主张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甚至夸大天然气生产和使用中甲烷泄漏的负面影响,而将天然气排除在清洁能源之外。殊不知,2021年冬季,北海风平浪静,风电替代不了天然气发电,导致了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疯涨,也为今年欧洲天然气危机埋下祸根。直到今年7月6日,欧洲议会才又通过一项提议,将天然气和核能列为“绿色能源”。
煤炭的减少速度不能过快。欧洲不少国家前几年以环保为由,关掉了一大批燃煤发电厂。在这次天然气危机中又不得不重新启用。
天然气基础设施应未雨绸缪。作为欧洲天然气使用最多的德国,在这次天然气危机来临时,才发现居然没有一座LNG接收站,不得不急忙筹建和租用几个浮式LNG终端设施。
幸好欧洲的储气设施能力颇大。欧盟天然气储气库的存储能力超过1075亿立方米,其中德国为230亿立方米,意大利为182亿立方米,荷兰为134亿立方米,法国为126亿立方米。储气库工作气量在天然气消费总量的占比超过20%。目前,欧洲天然气储气库填充率已经超过80%,基本上可以保障欧洲今年冬季安全度过。
我国不会出现天然气危机
我国天然气自身产量不少。我国自产天然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连续5年增产超过10亿立方米。2021年产量达2075.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
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为合理。多年来,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一直控制在45%以内,今年可望达到40%左右。
我国天然气进口国多元化。我国LNG进口国多达24个,前6位是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美国,进口量占85%。管道气进口量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缅甸5国。
我国天然气存储能力逐年稳步增长。我国现有28座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还有22座LNG接收站(站内多个储气罐)。2021年,全国已建成储气能力同比增长5.8%;2025年,储气能力有望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协调、稳定的国家天然气政策行之有效。《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得到认真贯彻,促进了我国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协调、稳定、全面发展。天然气生产、存储、消费和进口各个方面有序、健康和平稳运行。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不会出现欧洲那样的天然气危机。
浅议国内天然气方面存在问题
天然气的定位不容模糊不清和妄自菲薄。近年来,天然气究竟是不是清洁能源竟然一度成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天然气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应该尊重和维护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第一句话就是“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
近年来有人提出,天然气在生产、使用、储运环节(特别是LNG)中难免会泄漏一些甲烷,而甲烷是典型的温室气体,进而判断天然气不是清洁能源。其实,温室效应属于气候影响因素,而不是环境污染因素,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我国也在采取严格的控制甲烷泄漏措施,正在制定“甲烷国家行动计划”,但这并不影响天然气的清洁能源属性。
严防主副业滑向本末倒置的境地。我国以“三桶油”和国家管网集团为代表的天然气生产、输送、存储战线上的主力军,肩负着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静好的重任。在切实作好主业的基础上,可以从事一些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业务。需要提醒的是,有的企业过于热衷于新领域、新项目,反而淡化了对于天然气主业的拓展。
我国天然气究竟是丰富还是短少。截至2021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位居世界第六;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天然气水化物(可燃冰)资源储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位。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资源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关于我国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禀赋的习惯用语也该刷新了。
应该停止对出租车、网约车和公交车的“气改电”。我国汽车的“油改气”从1989年始于四川自贡算起,已历时33年。压缩天然气(CNG)汽车累计保有量达600多万辆,加气站保有量约为5700座,均为世界之冠。这对于减少大气污染和替代成品油居功至伟。全国各地最先进行的都是出租车和公交车的“油改气”。
据交通部统计,我国约140万辆出租车中,油气两用燃料车曾超过一半;CNG公交车占比在2015年曾达到32.5%(这两类车在川渝等地区城市多为100%),而今年该占比仅为16.1%。本来,无论是“油改气”还是“油改电”都是为了环保和替代成品油,应该由市场和车主来选择。可是近年来,一些城市却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将天然气出租车、网约车和公交车改为电动汽车。通过对比试验表明,在全生命周期内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在CNG价格3.5元/立方米以下的地方不如CNG汽车。进一步分析,我国煤电占比高达70%,如此“以电代气”岂不是大部分成为“以煤代气”,与国家提倡的“以气代煤”背道而驰。
我国天然气何时碳达峰。不少国内专家认为,我国天然气碳达峰的时间为2035~2040年。bp《202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称,202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到24.7%的新高。不少能源咨询机构认为,2050年该占比将达到26.5%。由此可见,世界天然气峰值平台期可能在2050年才会出现。
根据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稳步发展的趋势,参考国外同行的见解,笔者认为,我国天然气达峰的时间应该在2050年之后。如果在此之前,南海可燃冰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则我国天然气利用时间还可能延长。
关于2022年我国天然气运行数据预测
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将超过2200亿立方米;表观消费量同比波动范围在3%之内;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
进口量将出现5年内首次下降,同比下降将超过10%。其中,管道气进口量将有所增长,而LNG进口量将下降15%以上。
作者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质监总局汽车召回鉴定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专家、四川省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特别顾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