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坚定信心 充分发挥天然气“压舱石”作用
    □ 朱兴珊 中国石油集团发展计划部

    天然气在中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过程中起关键支撑作用。但由于各界对其供应安全的担忧,天然气的定位和利用政策一直处于摇摆之中。特别是近期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全球天然气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加重了人们对天然气供应安全的担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有必要系统梳理天然气在中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分析乌克兰危机对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影响,提出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建议,使人们充分认识天然气的重要作用,树立发展天然气的信心,不要被短期的困难和问题干扰。

    天然气将在中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过程中起关键支撑作用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远远大于需求;我国天然气资源也足以支撑底线需求,起到“压舱石”作用。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发挥灵活性作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中打造充足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是最为关键和艰巨的任务。天然气发电调节能力强、清洁低碳、布局灵活,适用于集中式和分布式等多种应用场景。因此,“可再生+气电”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提供增量电力热力需求、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优选解决方案,其灵活性作用将贯穿“双碳”全过程。

    补位和替代高碳高污染能源,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仍处在发展进程中,能源消费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增长。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碳达峰阶段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长约20%,煤炭消费将提前达峰并开始下降,其中的缺口只能由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补位。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高效、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等多元优势,现阶段在工业领域实行天然气利用具有减排效果好,经济性优的特点。在陆上重载和长途运输以及水上运输领域,LNG凭借成熟的技术、良好的经济性等综合优势,成为电动卡车、氢能重卡、氨动力船、生物燃料动力船等新能源车船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的重要过渡燃料,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天然气助力建筑领域碳排放更早达峰。

    助力氢能产业发展,发挥“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氢作为二次能源,将在难以电气化的领域和实现可再生电力大规模长周期存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氢规模化发展需要化石能源制氢对产业进行先导培育。与其他制氢工艺相比,天然气制氢在撬动氢能利用方面具有排放低、能耗低与发展更协同等独特优势,天然气制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或天然气无碳制氢成为向绿氢过渡的主要制氢技术,将对中国氢能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乌克兰危机对世界天然气供需格局及中国天然气供应的影响

    对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短期看,欧洲天然气供应将持续紧张,全球LNG资源加速流向欧洲。中长期看,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将重塑。美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LNG将更多流向欧洲,流向亚洲的份额减少。俄罗斯将努力在亚洲寻找管道气市场,将有更多的管道气转向亚洲。“十四五”期间,预计全球新增液化能力1.09亿吨,低于“十三五”期间的1.5亿吨。由欧洲天然气市场供应紧张引发的全球天然气市场区域结构性供需失衡加剧。乌克兰危机及此轮高油气价格将加速LNG液化项目的建设步伐。2026年后,随着卡塔尔LNG项目扩容,美国、加拿大及莫桑比克等新增LNG项目陆续投产,市场供需紧张形势将有所缓和。同时,俄罗斯管道气在亚洲找到新市场后,全球管道气供应量也将逐渐恢复甚至增加,世界天然气市场将重新平衡,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也会回到正常水平。

    对我国天然气供应的影响。1~5月,中国LNG长贸进口成本为1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同比增长71.8%。上半年,国内天然气消费增速显著放缓,预计下半年需求将有所回升。此外,据国家气象局预测,今年12月与明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冷1~2摄氏度,尖峰用气再度冲高,由于现货价格居高不下,采购量将受到抑制,短期供应紧张或将进一步加剧。长期来看,乌克兰危机为我国增加俄罗斯和中亚天然气进口提供了契机。睿咨得分析认为,中国和印度企业或迎来合作机会,但由于可能受到美西方制裁,中俄天然气贸易和项目合作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综合分析,乌克兰危机将在2~3年内对我国天然气供应造成负面影响。“十五五”及以后,随着市场重新平衡,影响将减弱,同时也存在加强与俄罗斯合作的机遇。只要我们审时度势,把握节奏,可以抓住中俄合作的机遇,在促进世界天然气市场重新平衡的同时,增加我国天然气进口通道,提高天然气供应量和安全保障程度。

    多措并举保障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

    2015年以来,在“煤改气”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而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速相对较慢,造成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升高。尤其是2017年冬季发生的“气荒”以及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能源转型和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全球天然气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引发了各界对天然气供应安全的担忧,天然气利用政策也出现了摇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全球天然气资源充足,经过3年左右的调整,世界天然气市场将会重新回到平衡。我国天然气处于勘探早期阶段,陆上常规资源仍有较大潜力,非常规(含煤炭地下气化)和深海资源潜力巨大,通过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技进步,天然气供应保障条件已大为改善,我们一定要坚定发展天然气的信心,不要被短期的困难和问题干扰,但一定要做好保供工作。

    推动国产天然气持续增储上产。持续加大对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支持力度,在努力完成七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力争到2030年国内产量超过2700亿立方米、2035年超过3200亿立方米,夯实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基础。首先,加大对页岩气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补贴0.2~0.3元/立方米的条件下,就可以盘活大部分埋深4000米以下页岩气储量。建议政府给予持续性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有效盘活4000米以下的页岩气资源。其次,要重新重视煤层气开发。9月1日在太原召开的“煤层气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罗平亚院士呼吁国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千亿立方米煤层气大产业。同时,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中深层煤炭地下气化、页岩油原位转化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生物天然气和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使我国天然气高峰产量超过4000亿立方米。其中,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针对中国资源特点,持续加大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和低成本开发技术是关键。

    构建稳定、多元、有弹性、韧性强的天然气进口体系。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中长期天然气进口通道和贸易格局,按照“海陆平衡、长短结合、留有余量、分散多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国进口资源池和通道配置,加大与中亚、俄罗斯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友好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项目及LNG 液化项目的投资与运营,使其通过上中下游一体化对冲市场供应风险和价格风险;加强多对多资源池建设,增强进口资源抗市场波动能力。

    构建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储气调峰体系。一方面,要努力增加天然气调峰能力。加强监管,进一步压实“供气商与国家管网年销售量10%、城市燃气企业年用气量5%、地方政府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确保按国家要求完成目标。同时,在认真研究调峰需求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储气能力,力争2030年达到15%以上,以满足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调峰需要。

    另一方面,要完善天然气储备有关政策法规和价格机制。一是通过天然气价格改革和配套政策,尽快解决储气设施的商业性问题。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出台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储气费和调峰用气定价办法,鼓励调峰产品的市场化交易,形成明确的价格信号以调动多方建设储气库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对特殊群体用气实施精准补贴,或每个家庭按人口保障一定的低价气量(基本生活保障量),其余用气量全部放开价格。过渡时期尽量缩小低价民用气范围,可以考虑将低价民用气范围仅限于北方农村采暖。二是加快制定出台《油气储备法》《天然气调度条例》等法规,建立应对进口中断的国家储备体系,规定天然气储备的主体责任、义务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合法断供次序,形成快速反应、高效有序的应急管理体系。三是政府支持企业将部分气田直接转为储气库、增加产能弹性、增加运输通道富余能力、在进口气通道沿线建设境外储气库,并给予财税方面的支持。

    通过多能协同减轻天然气调峰压力。一是发挥好煤炭兜底保障作用,适量进行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在北方地区进行煤、气热电联产联合运行示范并推广。二是加快扩大地热供暖规模,清除资源税、矿权获取、采水换热回注等政策障碍,出台支持政策,扩展地热供暖覆盖面,缓解北方冬季采暖带来的燃气供应压力,更好发挥气电在冬季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中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