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蒸战”火焰山 |
|  |
 鲁克沁采油厂采油工日常巡检。
 汗水进了眼睛。
 高温下的安全演练。
 高温下巡井。
 巡检人员查看设备运行状态。
 巡检人员检查稠油掺稀管汇压力。
 高温下,巡检人员正在更换盘根。
|
□ 张斌 /文 史建忠 姚骅 /图
素以火洲著称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是中国海拔最低的陆地。这里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八百里火焰山和库木塔格浩瀚沙海犹如两个巨大的火炉,让这里成 为我国最炎热的地方。
31年前,聆听着“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嘹亮号角,吐哈石油人开始了艰难而辉煌的征途,而照亮这漫漫征程的,则是艰苦创业的石油精神。今天的吐哈石油人依然将这一精神传承下来。
8月,火焰山持续高温达45摄氏度以上,局部区域超过50摄氏度,火焰山下的孙悟空“金箍棒”显示地表温度83度,一波又一波热浪炙烤着火焰山下的一线石油工人。滚烫的抽油机、炙热的管线、暴晒的工房,部分区域温度计爆表,给油气生产带来“烤”验。吐哈石油人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油田干部员工坚守岗位,战高温斗酷暑,在保障人员和设备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产量快速上升。
吐哈油田为员工配备了仁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物品。各队站、班组向员工普及中暑应急常识,定期补充作业现场急救药品。后勤人员为一线员工送去绿豆汤、矿泉水。野外人员实行“错时工作法”,根据气温调整员工作息时间,预防中暑现象的发生。
油田领导班子带头抓上产,两级机关部门和各单位干部下沉基层,“身”在一线、“心”在油井,解决生产难题。吐哈油田223个党支部带领3872名党员奋战在上产一线,确保产量任务落实工区、个人。车间、工厂、井场,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豆大的汗水流进了眼睛、顺着下巴掉在地下,每天喝七八瓶水来应对蒸腾的热浪。
吐哈油田员工齐心协力,目前已攻上奋斗目标产量的年均计划线,有效扭转了近年来产量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