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学科是生命线



    □ 李辉 孙圆辉 刘磊 张绍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学科建设侧记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勘探院)日前组织院士、专家完成了对2019年立项的20个学科建设项目检查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围绕立项时设置的学科研究方向和难点,各组项目均完成了预设研究内容与目标,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学科得以夯实根基,形成特色技术成果,支撑了勘探院学科发展稳健前行。

    “学科是生命线。”这是勘探院副院长邹才能院士对学科建设的精辟表述。近年来,勘探院通过对勘探、开发、工程、海外及新能源5个领域的学科框架进行重构,形成了8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为勘探院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培根固本

    勘探领域学科建设花红果硕

    今年1月底,勘探院召开物探学科建设研讨会。勘探院副院长曹宏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物理学科建设及未来发展思考》的主题报告中表示,学科建设是勘探创新研发的重要抓手,通过这个抓手,使业务布局更科学、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作为地球物理学科建设带头人和主抓学科建设的副院长,曹宏把学科建设做了一个形象地比喻:“学科是‘树’,人才是‘树干’,项目是‘叶子’,树壮叶茂才能结出果子。对勘探院来说,学科建设具有培根固本的作用。”油气地球物理前沿理论与新技术项目,在地震大数据保真处理、偏移成像、复杂储层及流体识别、开发地震4个方向开展了前沿理论与技术研发,推动物理学科可持续发展。

    项目是“叶子”,是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勘探院在勘探领域的项目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中国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过程与深层地质结构项目,形成“变形构造本身受力属性”“外动力因素”两项特色技术,深层构造沉积耦合模式取得重要进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成因模式与克拉通盆地重点层系构造—岩相古地理编图项目,完善了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研究方法和细粒沉积微观结构精细表征技术,搭建了典型数字剖面平台;深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成藏模式项目,改进完善了3项实验分析技术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化学键能稳定分布性的生烃研究方法,完善了海相烃源岩全过程生烃机制;古老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制与高过成熟阶段生油气潜力项目,形成了一套基于化学键和结构研究油气生成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多层封盖扩散定量评价方法、断—盖组合有效性和盖层完整性评价技术,建立了包裹体古压力恢复技术、再平衡包裹体判识技术,初步掌握了碳酸盐岩U-Pb定年技术并应用;几年来,勘探院致力强化勘探业务学科增量,补强勘探业务“盆地构造”“沉积与储层”等5个学科的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完善发展了相关实验分析手段,形成和发展了28个学科特色技术和方法。

    勘探院通过强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勘探领域学科建设,把人才、项目和资源统一起来,打造勘探院可持续发展这个“生命线”。今年以来,勘探院两次召开沉积学科和地球物理学科研讨会,对相应学科的人才和团队进行摸底,了解学科重要团队和领军人才、科研骨干相关的信息,为勘探领域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扬道铸魂

    开发领域学科建设彰显实力

    “油层物理与渗流力学”是开发领域的重要学科,是以油气藏为研究对象,以室内实验、力学和数学为基础,研究储层中的物理和物理化学现象,获取油藏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揭示流体在岩石中的渗流机理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为了这门学科建设,专家杨正明及团队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作为学科带头人,杨正明带领团队,围绕国家和中国石油重大急需开展研究创新。他们通过学科方向凝练、平台建设等措施,使“油层物理与渗流力学”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他们确立了以低渗页岩油藏为主要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制约低渗页岩油藏开发瓶颈问题组织攻关,创新建立了非常规油藏全尺度孔喉描述、混合润湿性评价和可动流体精细评价等方法,揭示了不同注入介质驱替和吞吐的开采机理,探索形成了基于非线性渗流和驱渗结合的低渗页岩油藏开发渗流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石油集团低渗页岩油藏规模开发。获得国外发明专利4件,中国发明专利15件,在国际石油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基础研究一等奖3次,技术发明一等奖1次。

    近年来,勘探院大力推进中国石油集团“油层物理与渗流力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自主研发以“高温高压大模型”和“高温高压核磁共振在线测试”等物理模拟关键设备,引进了以“原子力显微镜”和“高温高压CT在线”等物理模拟系统,形成了低渗页岩油藏物理模拟系列,建立了系列物理模拟和测试方法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油层物理与渗流力学”学科发展。

    2021年9月,勘探院对开发领域学科建设进行了调整,补强了“开发地质”“油气藏工程”等4个学科的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碳酸盐岩储层和油藏开发规律和研究方法,形成和完善了学科技术、方法、标准、知识库等16项工程。碎屑岩储层单砂体构型与注采结构调整、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岩石类型微观表征、大型海相碳酸盐岩精细油藏描述与地质技术等项目为开发领域学科发展起到了扬道铸魂的作用。

    8月18日,勘探院党委书记窦立荣在地球物理测井学科建设推进会上表示,近年来,勘探院在测井基础理论、处理方法、大型软件等方面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彰显了勘探院测井学科影响力和团队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

    紧契现场

    工程领域学科建设面向未来

    “工程学科的特点是以现场需求为导向,在工程实施中发现问题并现场解决,与现场结合更紧密。也就是说,室内研究马上就能在工程实施中能得到验证,根据现场实际反馈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实现降本增效。”日前,勘探院企业专家石阳接受了记者采访。

    2019年,石阳开始接触工程领域学科建设。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石油集团对压裂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项目进行攻关。勘探院积极配合,对裂缝延伸规律、树模建设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每年投入300万支持这两个项目。

    早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之前,因储层改造学科建设与生产结合的紧密性,勘探院大力进行了储层改造重点实验室建设,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7家单位联合建实验室,打下学科建设基础。石阳介绍,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储层改造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积压裂等方案设计,只能通过物模实验,获得了基础物模数据才能改善数据模型。所以说,压裂数据、工艺优化等资料需通过实验室获取。为此,勘探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申请中国石油集团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持续投入三期给予支持。

    制订行业标准是学科建设的重点。非常规储层改造初期成本高,原因是使用造价高的高黏液和陶粒。如何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降本增效?石阳与团队在学科建设的支持下,经过大量实验,找到了用低黏液滑流水和石英砂代替高黏液和陶粒的方法。2021年,在新疆油田和长庆油田的实际应用中,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对中国石油集团储层改造新理念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除储层改造外,勘探院还针对学科建设的工程业务,补强“油气藏改造”“采油采气工艺装备”“油气藏工程”3个学科的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注重工具装备研发和现场试验,研发出工具装备等13项业务。针对工程领域学科建设,石阳建议:一是学科建设课题易小不易大,使学科建设立项更科学,针对性、实验性更强。二是要有前瞻性眼光,立项时要考虑未来发展方向。

    多年来,勘探院在大力打造勘探、开发、工程等领域学科建设的同时,还积极补强非常规新能源、海外业务方面学科的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前沿热点领域研究,多项技术方法、实验手段、材料攻关取得显著进展。学科建设已成为勘探院立院的生命线,为建设综合性能源研究院起到强基固本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