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铁板烧”上守卫蓝天

调整仪器操作条件准备监测。 郭睿达 摄

    ——吉林石化研究院常态化监测拾撷

    本报讯 (特约记者 车玉花 通讯员 郭睿达) “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都远远低于控制指标。”8月15日14时,在吉林石化公司动力一厂1号锅炉露天监测平台上,研究院环境监测人员正进行锅炉排放监督监测。两个人托举着长长的采样枪探入采样口,烟道直径三四米,需要不时地移动采样枪,扩大采样面积,保证其代表性。旁边一人根据烟道类型设定仪器监测参数,记录数据。

    “固定污染源的日常监测有助于我们及时掌握废气的组成及含量,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公司以节能降碳为先导,全面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水平。我们通过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和预警性监测,进行空气污染预测预报,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能帮助各生产企业研究工艺排放物组成、迁移、转化,为开展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治理及清洁生产工作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吉林石化研究院院长孙润德介绍。

    裂解炉、加热炉、焚烧炉等固定污染源监督监测要克服恐高心理和高温“烤”验,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制造的麻烦,让研究院这支监测铁军感受深切。忍受着烈日暴晒,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烟尘(气)测试仪、防爆电源,在狭窄的梯子上攀爬。扛着长长的采样枪,在七拐八拐的装置中爬上60多米高的烟囱进行尾气采样。烟道内部温度高达三、四百摄氏度,站在旁边就像“铁板烧”一样,后背衣服上呈现出一道道白色盐渍。

    “重点排污单位固定污染源监测工作耽误不得,下半年监督抽查任务很重,我们要保证每天两次现场采样监测。只有通过开展严格的监测,提供准确无误的监测数据,才能确保裂解炉、加热炉等固定污染源持续达标排放,才能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合规性和准确性,防止超标排放,影响大气质量。才能够为公司有的放矢地进行工艺优化源头治理,引入吸收环保设施末端治理,为开展节能减排攻关等提供数据支撑。”质检分析与环境监测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刚说。

    7月,在炼油厂的催化裂化废气排放口监测中,发现烟尘(气)测试仪显示二氧化硫含量偏低,经排查因排放气体湿度大,对采样仪产生干扰,采取了加湿装置,破解了水分吸收二氧化硫导致监测结果失真的问题。

    8月,在乙烯厂的乙烯裂解炉监测中,显示烟气流速的数值一直上不来,有时几乎流速接近于零,这样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监测人员立即查找原因,先后检查仪器管路查看是否存在堵塞,用标准气体进行校验,将采样枪探入烟道方向、调整采样深度,经过反复测量,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创建无异味装置是吉林石化实施源头治理、实施清洁生产的又一重要举措。生产装置多,工作量大、时间紧、条件艰苦,但这些蓝天卫士从未有任何懈怠。在上午太阳炙烤暴晒时段,执行上午集中出动监测+30分钟一休息作业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在几十米高的塔林及设备管线中穿梭时精力充沛,严格按照《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等精细分析监测,护航各装置挥发性有机物点源治理有序推进。

    研究院环境监测研究所监测人员在推进合成树脂厂异味综合治理项目中,先后对凝聚系统、淋洗塔等现场确认及采样监测,摸清了三套ABS装置尾气排放点源的尾气成分和含量。历时半月,通过气袋抽样检测,共计监测非甲烷总烃等300多组数据,圆满完成了电石厂、有机合成厂、丙烯腈厂等20个固定污染源监测点位的预警监测任务。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