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风物长宜放眼量

采油一线借助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查看一线作业情况。季玉琪 摄


线务员在锦采物联网现场进行温压一体表安装作业。季玉琪 摄

    □ 雷凤颖 高谦

    ——辽河油田低成本物联网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纪实

    8月19日,辽河油田信息工程公司技术人员升级优化了EF5.2系统程序,通过开展A11系统数据流分析比对,获取并筛选出传感器异常数据,实现了前端故障精准定位,标志着辽河油田A11系统自主运维又有了新突破。

    近年来,在积极推进老油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辽河油田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多措并举实施低成本物联网建设。在中国石油8家“低成本”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中,辽河油田率先完成并上线试运行,节约建设资金760万元。目前,辽河油田正在全面实施二期、三期项目建设,预计“十四五”末覆盖辽河油田全部生产井站,可完成“中小型站场无人值守、大型站场少人集中监控”的新型采油管理区作业区建设。

    自主可控

    打造辽河品牌

    “建设周期最短、后发优势明显、上线率最高。”在中国石油集团A11项目验收中,专家组给予辽河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高度评价。作为开发建设50余年的老油田,辽河油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维油气生产物联网项目,努力打造辽河品牌。

    在自主设计上,统筹兼顾,既从源头有效减少建设投资,又为投产后节约管理及运维费用。辽河油田在物采环节,打出“框架招标+带量招标+商务谈判”组合拳,采购周期由52天压减到35天,以对标压价10%、集采控价11%的方式,累计节约物采资金600余万元。结合井场实际与采油需求,合理规划光缆敷设走向、杆路数量及位置等,优化费用53万元。

    在自主建设上,辽河油田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联动、协同高效”的建设方式,以信息工程公司内部队伍作为工程建设总承包,组建由信息、工程、采油、设计等构成的72个施工单元、430人施工队伍,仅用时5个月就完成一期主体工程施工任务。辽河油田生产井站分布广、点位多,首次引进国家自主知识产权WIA-PA/FA无线传输技术,以“有线到站、无线到井”的传输方式,实现了生产区域的有效覆盖。

    在自主运维上,辽河油田建设“辽河油田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组建“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物联网与智能化技术、信息系统与大数据技术”46人专家讲师团,举办系统应用、设备调试、硬件产品、组态软件等专题培训15次,参训达到686人次,为做好系统管理及运行维护提供了保障。同时,打造数据一体化运维平台,辽河油田组建系统管理团队和运维保障团队,健全完善故障维修、业务变更等10项流程,确保物联网运维系统资料完整率100%,传输设备完好率100%,在用仪表上线率92%以上,数据准确率98%以上,监控视频上线率95%以上,保证了物联网系统“用好”与“好用”。

    创新攻关

    赋能低成本建设

    在A11系统总体架构上,辽河油田加载了“采集与监控、数据传输、生产管理”3个子系统,搭建了“生产总况、报警预警、调度运行、应急管理等应用场景,在持续完善平台功能、优化系统模块、深化数据应用中赋能管理提升。

    完善平台功能。作为中国石油集团首批应用“EF5.1采集与监控子系统软件”的试点单位,辽河油田为高质量推进平台功能本地化实施,自主完成版本升级、画面组态及系统联调。期间,与技术厂家、设备厂商密切合作,重点解决了EF5.1版本中smartwork、系统功能等五大类12项问题,完善了生产监控、参数汇总等10大功能模块。同时,将一期建设及运维成功经验,有效移植到二期EF5.2版本升级中,优化了数据安全等五类10项功能,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

    优化系统模块。为满足生产管理和采油开发的应用需求,技术团队开展课题攻关,集成辽河功图算法,开展工况诊断和功图计产方面研究,形成辽河特有的分析和计产算法。实现算法与采集软件平台的集成应用,结合功图数据开展在线分析,有效判断油井故障,软件计量稠油准确率达到85%、稀油准确率达到90%。同时,增加实时载荷上传功能,对抽油机杆断、卡井等意外情况及时准确识别并报警。通过优化实时电流值算法,以软件法判断开关井状态,代替原有硬联接检测法,减少了继电器、接线端子以及线缆施工,单井节省投资200元左右。

    深化数据应用。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治理技术,辅助油田生产决策与运营管理,技术人员同步开展A11与A2、A5基础数据模型研究,建立了一套数据共享平台。近期,这个平台新增了“组合告警、油井巡检”等功能模块,并深化“数据分析、视频轮巡、人工智能、生产预警”等应用,提高了仪表上线率和数据精准度,助力油气开采向全面数字化大步迈进。

    资源整合

    实现价值再创造

    辽河油田持续深化“油公司”模式改革,将物联网建设与“关停并转减”和“管理提升年”紧密融合。预计到2023年,油田井、站数字化覆盖率由目前的34.4%、37%分别提高到65%、73%,全面提速新型油气管理区作业区建设。

    整合人力资源,提升劳动效率。随着物联网二期、三期建设全面铺开,辽河油田加快了“厂—新型采油气作业区”管理层级扁平化进程,实现了生产单元集中管理、生产运行集中监控、生产数据集中处理。欢喜岭采油厂作业二区07站将原巡井工、计量工、泵工、大班等调转为中控指挥、运行维护、生产保障3个组,,减少班车运行、人工成本1470万元。锦州采油厂秉持“专业化、技术型、大运行”物联网建设理念,形成了生产指挥中心“一手托多家”的新局面,欢17块人均管井数由2.3口提高到10.8口,达到历史最高值。

    整合系统资源,提高生产时率。辽河油田注重发挥数字化生产指挥优势,形成了集“前端采集、视频轮巡、智能分析、生产预警、科学决策”于一体的管控格局,提升了对辽河油田稠油、高凝油井“高温气窜、低温冻堵”的监管强度。今年上半年,锦州采油厂采用“物联网+人工辅助”模式,对116个井场、1967口生产油井进行实时监控。

    整合监控资源,降低劳动强度。针对油气生产现场“巡检频次高、管控难度大、风险点源多”的实际,辽河油田大力推广使用“综合安防管理平台”,配合前端视频监控点位,为采油厂提供多点位覆盖的全天候、可视化监控。在油气生产物联网二期建设中,辽河油田为锦州采油厂增设视频监控点位427个,突出对现场施工、设备运行、重点区域的全覆盖监管,作业交井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9.45%,提升了井、站管理质量。借助视频轮巡功能,采油工“坐在屋里就能巡检”,不仅减轻了多频次现场巡井的日工作量,而且杜绝了无关、外来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