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做老区数字化“先行者” |
|  |
 姚毅立呕心沥血勾画老区油田数字化建设蓝图。
|
□ 王志田
——记大庆油田采油五厂数字化运维中心副主任姚毅立
7月13日一早,刚获得省劳动模范的姚毅立脱下领奖服,来到一台采油设备前忙着采集试验数据。中午,扒拉一口饭,他就来到数字化运维中心,通过网络,汇总、讨论大庆老区油田数字化建设新思路。
作为大庆油田唯一一个老区油田数字化建设的“先行者”,姚毅立从事数字化科研攻关已经24年,他深谙“老区油田数字化建设要围绕生产实际展开,它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关系到油田百年发展的大计”的道理和意义。在他和他的团队努力下,通过数字化建设,大庆油田老区从地上到地下,生产全过程逐步实现精细高效管理,并向精益化现代化管理不断迈进。
探索——率先掌握大型站场控制系统整装自主开发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水井数量逐年增加,一座座大型联合站场拔地而起。“如果数据可以不用到现场去抄,设备可以不用到现场去控,机泵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自己调节,那该多好啊!”
2010年,采油五厂在大庆油田范围内率先自主研发大型站场集中监控技术,以姚毅立为班长的“尖刀班”率先攻关,挑起重担。
为了让数据精准、控制精确,姚毅立爬罐量尺、阀前蹲守,泵房、操作间到处能见到他的身影。饿了就啃口面包,困了就靠着管线眯一会儿。经过无数次尝试比对,杏十五-1联合站集中监控成功投运,标志着这个团队率先推开了数字化的大门,于2014年建成了大庆油田首座“大联合站”模式样板站——杏四聚联合站。此后5年,姚毅立带领团队先后提出地上地下协同管控的“大联合站”模式和配注系统无人值守控制理念,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不断引领油田自控前沿技术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自控仪表室突破了油田公司软件编程及调试无法外委的屏障,成为油田率先掌握大型站场控制系统整装自主开发的仪表运维团队。
争先——打造老区油田数字化建设示范厂
早在2017年,当大庆油田提出建设“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战略部署时,姚毅立就主动请战。凭借着多年在站场集中监控和无人值守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他迅速勾勒出打造老区数字化建设示范厂的蓝图,将采油五厂的数字化建设划分为方案编制、图纸设计、基建施工、调试运行、运维保障五个阶段,通过对近万口油水井、600余座大中小型站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大幅度降低前线工人的劳动强度,最大限度降低用工成本。
从此,姚毅立带领团队开始无数次地跑基层、蹲井间,700多个日日夜夜,大家一起想办法、出思路、写程序、做试验、摸规律,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推倒重来,有时连续一周盯在现场,随时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实践,形成了适合采油五厂的井间数字化方案,一次性通过了股份公司专家的审查,并形成样本供其他采油厂参考借鉴。目前,采油五厂30座大中型站场实现集中监控,累计节省用工400余人,降低用工成本两亿元,为全油田数字化建设推进实施积累了经验。
发力——实现数字化管理提档升级
走进采油五厂数字化运维中心,墙上的“数字化建设流程图”和“三步走战略图”十分醒目。姚毅立说,老区油田数字化,基础建设是前提,运维保障是关键,这是他打造的“数字化管理新蓝图”。
新的一年,针对“油公司”模式改革,姚毅立探索了配注系统以作业区管理中心为核心的整合工作,实现作业区管理中心对全厂所有注入站的远程控制。监控人员由16人缩减到零,还取消了调度人员8人。整个配注系统站场监控人员由80人缩减为12人,节约用工85%,为今后配注系统协调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进入“十四五”,以往单一的仪表校验的传统运维,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油田生产的需求。于是,姚毅立构建了数字化专业运维保障体系,创新应用“维修工作群+网络平台+应急电话”三种报修管理模式,组织室内专业人员开展24小时值班,实现对突发故障快速响应、及时处理,对疑难杂症攻坚啃硬、有序处理,对潜在风险细致排查、高效处理。
展望未来,中国石油集团智慧油田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姚毅立和他的团队将继续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为大庆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