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驱“迷雾” 匠心逐油海 |
|  |
|
□ 张敬潇 何雄涛 李辉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重获突破的探索与启示
酷暑时节,板深16-21井喜获高产的喜讯如一声惊雷,打破了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10年的沉寂。7月19日数据显示,8毫米油嘴放喷试油生产,日产气17万立方米,日产油80吨。
千米桥潜山自发现工业油流以来,历经“三上”仍迷雾重重,“有油看不准、有油拿不出”的谜团一直困扰着大港石油人,此次何以获得新突破?记者带着好奇心走进勘探实践的背后寻找答案。
创新引路闯“迷宫”,实现从“无油”到“有油”的突破
千米桥潜山是大港油田发现的首个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奥陶系凝析油气藏,储量规模大,但成藏规律十分复杂,素有“地质迷宫”之称。
20世纪70年代末,勇于开拓的大港石油人按照邻近生油凹陷沿二级断层上升盘找高点的勘探思路,在千米桥潜山高部位开展勘探工作,仅港深5井录井见到显示,“一上”千米桥潜山宣告失利。
时隔20年后,大港油田以“甩开勘探,寻求突破”为目标,迈出了“二上”千米桥的步伐,创新提出了在印支期复背斜发育区寻找新生古储潜山是有利目标区的新认识。在连片处理地震资料基础上,加强区域构造、储层研究与气源分析,认为储层的发育程度是潜山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并于1998年实施板深7井,获得重大突破,12.7毫米油嘴试油生产,日产油气当量超300吨。
勘探人员再接再厉,随后在潜山主体带东、西两侧发现东潜山和西潜山构造,部署实施了3口井,均获高产油气流。自此,“二上”千米桥潜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尘封4.8亿年的“迷宫”大门终于打开了。
精雕细刻久久为功,实现从“哪里有”到“有多少”的转变
2000年开始,大港油田石油人开启了新一轮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研究。
科研人员根据钻井取心、薄片、测井等多项资料分析,发现千米桥潜山内幕储集渗透空间以构造缝、溶蚀孔洞等次生孔隙为主,整体表现为孔洞、缝相连,缝洞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连通关系极其复杂。
“千米桥潜山不仅地质极其复杂,油气藏类型同样如此。”大港油田企业技术专家付立新告诉记者。2000~2008年,按照寻构造、探反转、找岩溶、钻高点的技术思路,实施的14口井有10口油气显示活跃,但仅3口井获得高产油气流,“二上”千米桥潜山后陷入沉寂。
地下有资源,行动有力量。大港人对于千米桥潜山沉睡的宝藏痴心依旧,在潜山内幕觅气路上从未放弃探索的脚步。系统梳理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后,按照潜山内幕“平面分区,纵向存异”的成藏特点,将评价重点集中在板深7、板深8和板深4三个山头。
2013~2014年实施的3口评价井均有油气显示,其中2口获得高产 ,“三上”千米桥呈现良好的开发潜力,对潜山内幕刻画逐渐逼近地下实际,也进一步理清了找油思路和方向。然而,受制于油气藏埋深等因素影响,以及高投入、高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回报率,“三上”千米桥之后再次沉寂。
认识无止境。科研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匠心追求,更加坚定了对千米桥潜山储层研究的决心。
联合攻坚“硬骨头”,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新飞跃
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坐拥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的千米桥潜山,大港石油人深刻认识到,唯有把自主创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依靠科技创新带动资源突破,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2月,大港油田组建多专业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打出“组合拳”,开展千米桥潜山气藏重新评价,吹响“重上千米桥”的号角。
战役之初,项目团队重学《两论》,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聚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各个击破,又集中统一,取得了“千米桥潜山逆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构造易于形成网状缝、高点油气富集”的新认识。
“既要看到千米桥面临挑战的复杂性、严峻性,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有利因素和机遇。” 乐观的科研人员不轻言放弃,潜心开展瓶颈攻关,实现了“千米桥潜山纵向分层、顺层岩溶与断溶体复合成藏规律”的认知突破。
潜山内幕成藏规律新认识和新模式,引领着大港石油人进入了更广阔的找油天地。科研人员突破以往“块状岩溶分带成储”模式限制,优选5个有利目标区,在板深4山头优选板深16-21井作为首口天然气开发前期评价井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团队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经济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原则,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系统组合,挂图作战,实现精准定向、精确卡层、精准钻井、精准射孔、精准改造。7月19日对目的层峰峰组试油,8毫米油嘴自喷,成功打响了“四上”千米桥第一枪。
40余载光阴流逝,大港石油人初心不改,一次次冲破固有思维模式,在创新突破中重新认识潜力,在反复论证中找准着力点,终于迎来了千米桥潜山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