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市场新变局 |
|  |
|
□ 刘满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自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流行、大国政治博弈加剧、低碳转型推进等影响下,全球能源市场进入急剧动荡与变革时期。中国作为全球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面对全球能源市场大变局,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基础上协调推进低碳转型变得越发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进口国,其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3%、43%和10%,全球能源市场的动荡与变革,势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一是目前全球处于后疫情时代,经济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寒冬中逐渐回温,经济复苏基础薄弱。乌克兰危机及美欧对俄制裁势必会增大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进而增大我国经济增长的难度。
二是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将直接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成本和支出,压缩下游企业利润空间。而且,能源成本上升通过生产链逐步传导至最终消费端,推高交通、制造和消费成本,增大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三是为保障能源安全,未来欧洲将会同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共同抢购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和阿尔及利亚等主要油气生产国的资源;而印尼、澳大利亚等产煤国为保障电力供应限制本国煤炭出口,诸多举措增大我国能源海外保供压力和不确定性。
四是中国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度高,且有进一步升高的态势。美国和西方国家升级对俄制裁势必使未来中国与俄罗斯能源贸易面临次级制裁的风险大幅上升。
对此,我国需未雨绸缪,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市场新变局。
1.将能源保供稳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在能源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不可能三角”现象,即经济、安全、环保三者存在一定冲突,三者很难兼顾,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势下进行排序和取舍。当前全球能源市场的动荡使许多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能源政策,更加注重能源安全保障,甚至短期内对安全的需要超越了对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亦是如此,应妥善处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安全供应保障的关系,将能源安全当作能源转型的基本要求与底线,将能源价格稳定当作抑制通胀、经济发展的基础,将能源保供稳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保障传统能源供应安全
能源供应方面,一是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释放先进产能、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努力实现煤炭增产增供。二是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提升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和投资力度,提高石油供给能力。三是加快形成油气进口多元化新格局。推动跨境管道天然气扩容增量,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加快推进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推动远东管道开工建设,适时开展中蒙俄天然气管道建设谈判;巩固同中东国家的油气合作,着力加强与阿根廷等拉美油气资源大国的能源合作;还可考虑利用中美贸易谈判扩大美国油气进口。
能源需求方面,大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推广节能提效,通过生产、贸易、运输及消费等环节控制能源消费总规模。完善节能减排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考核。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增强全民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
3.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增强能源安全底气
提高煤炭兜底保障能力,优化煤炭产能布局,集中力量加强整装煤炭开发基地和大型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强煤炭流通体系建设,增强煤炭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建设。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模式,构建兼具保底和调节功能的石油储备体系。强化天然气储备,形成包括国家、地区、企业三级储备主体、战略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天然气储备体系。
4.加强多边国际能源合作,以利益融合推动共同能源安全
新形势下,不能完全照搬之前的能源安全,需要从更长远的时间跨度和全方位的视野,“超越”能源看能源安全。唯有加强多边国际能源合作,推进利益融合、相互依赖,更能降低能源制裁和禁运等风险,增加反制能力和筹码,更好保障共同能源安全。一是继续巩固大国能源合作。密切关注俄罗斯油气资产潜在投资机会,防范二级制裁风险,合理把握中俄能源合作节奏和规模。深化与海湾国家在能源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努力扩大中美石油、煤炭、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贸易与技术合作。二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坦诚相待”原则的前提下,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能源合作,构建与东盟、中亚等国家之间相互融通的油气储备应急体系,致力打造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全球能源战略合作联盟。三是主动参与到全球能源对话中,并积极倡导全球能源安全的新理念,积极参与传统国际能源治理机制,共同推动传统能源治理机制相关结构性改革,协商共建新的能源合作平台,推进全球能源治理。以合作代替对抗,以互惠代替独占,不断扩大能源交流合作的“朋友圈”。
5.深入推进能源行业改革,助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
中国能源品种多样,资源和消费地域分布差异性较大,保障能源安全不能单纯依靠某一能源,而是需要从全局系统考虑,依靠多种能源各司其职,发挥综合作用。这就需要深入推进能源行业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包括统一交易规则和标准、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化能源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破除能源跨区域交易壁垒,更好发挥能源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价格机制作用,推动各类能源特别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协同联动、优化组合,促进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市场多元动态平衡,切实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深化电力市场改革,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和成长环境,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制度基础。
6.推动能源市场应急机制建设,有效防范未来风险
考虑到未来全球能源市场大变局和动荡,“黑天鹅”事件发生频率或将增多,应从国家、企业、个体等多个层面大力推动和完善国内能源市场应急机制建设,提升危机反应与应对能力,有效防范未来风险。一是持续关注俄乌局势进展,加强美欧等国对俄可能采取的制裁措施的分析和研判,增大培训力度,引导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能源贸易时合理规避风险。二是加强乌克兰危机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能源等方面形势发展的分析和预测,加强国际能源市场和价格趋势监测、预测研判。三是完善化石能源产供销体系,大幅增加抽水蓄能建设,提高全国应急备用及调峰电源水平,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方式。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预警机制,健全能源网络安全预防体系,提高快速响应和能源供应快速恢复能力。
7.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国际金融体系当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了多种金融制裁措施,最核心的是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系统,限制俄动用美元外汇储备。俄罗斯采取“卢布结算令”措施予以反制。为此,中国要未雨绸缪,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国际金融体系当中,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主动推进能源及其衍生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体系,积极构建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天然气交易体系,努力探索建立新能源人民币计价结算体系。此外,要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探索利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新技术,加快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形成多元化的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减少对他国货币和SWIFT的依赖。
8.顺应能源低碳转型趋势,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尽管当前能源安全占据重要位置,但也要看到,能源低碳转型的大势不可逆。欧盟各国宁愿承受短期痛苦也要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中国更要顺应能源低碳转型这一趋势,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实现能源安全、低碳发展的协调统一。一是先立后破,科学有序、稳妥推进化石能源的退出,纠正“运动式减碳”,避免“一刀切”式限电限产,在保证能源安全和维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甚至是分地区推进“双碳”工作。二是不失时机推动加快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型能源发展,加快新型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步伐,加快促进新能源的上网消纳,进一步巩固我国在新能源领域产能、市场、技术和竞争优势,实现清洁、低碳化基础上的能源安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