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厚植“稳经济”新优势

员工进行分析化验。

    □ 冯作文

    ——兰州石化公司强化管理推进提质增效的调查

    面对国际油价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给炼化生产带来的诸多影响,兰州石化全力优化生产运行,保持了生产经营量效双增的喜人态势。1~7月,公司加工原油543万吨,生产乙烯86.57万吨。公司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利润指标超额完成预期进度。

    “坚持依法合规治企,持续加强各项管理,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炼化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和全业务创新创效发展,持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体现‘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兰州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凯说。

    坚持效益导向 提质增效创造新纪录

    兰州石化坚持效益导向,紧紧围绕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加强上下游、域内外一体化统筹,强化资源、产品、营销、市场全过程经营,推动生产要素和管理资源向高端高效领域配置,集聚各业务优势增效创效。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下供产销困难,协调省、市政府多个部门,解决原料、产品运输受阻难题;打通95号汽油输转北滩油库流程,增加负20号低凝柴油产销计划,缓解成品油后路不足紧张局面;优先组织生产医用输液瓶专用料RP260产品2.9万余吨。上半年,公司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黑色产品收率、催化烧焦率、加工损失率、小乙烯装置收率、4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物耗、苯乙烯物耗等20项炼化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兰州石化深入测算原油加工效益,细化生产方案和调度指令,想方设法降低蜡、渣油及石脑油等中间组分库存,稳步提高常减压及二次加工装置负荷,追求炼油业务效益最大化。6月,公司圆满完成加工原油85万吨的任务,克服汽油销路不畅困难,开辟了新的增销创效途径。

    围绕“质效双增”和“价值创造”两条主线,兰州石化建立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成本管控体系,激发全体干部员工提质增效的热情。兰州石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提质增效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公司征集各类提质增效项目建议340项,最终确定以“五提质、五增效”为核心的十大类101项公司级提质增效措施。各层级迅速制订时间表、任务图,加强对标对表;各单位持续固长板、补短板、找差距、促提升,形成专业主导、层层落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5月20日,兰州石化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装置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为橡胶业务延链补链、巩固和发展丁腈橡胶市场奠定了基础。

    “1+19”专项提升 安全环保再推新举措

    兰州石化地处黄河上游,安全环保状况倍受社会关注。公司坚持“从严管理”的总基调,全员牢树“安全压倒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理念,严守安全生产红线和生态环保底线,层层压实安全环保责任,攻坚推进系列专项整治,强化QHSE体系运行,持续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兰州石化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围绕200项重点工作,集中力量整治重点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了老旧装置和厂外烃类管道存在的安全风险,完成乙烯厂东罐区隐患消除等6项治理。目前,公司正加快推进非抗爆中控室建设、加热炉增设熄火保护等项目,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19”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是兰州石化体系审核的亮点。公司制订了一个总体工作方案和能量隔离、工艺纪律等19个专业管理提升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和管理提升。针对发现的问题,公司列出清单,实施销项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石化通过提升报警管理,工艺报警和仪表报警次数大幅下降,实现“近零”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环保风险管控能力,兰州石化修订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等应急预案,开展高浓度废水点源排查和管控工作,实现高浓度废水稳定有序排放;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开展罐区、燃气系统、厂界氯化氢等13项专项排查。以“固定+流动”方式,落实“五有”“双区长制”等工作要求,为3.5万吨/年特种丁腈建设、67号泵房和润滑油加氢装置拆除等重点项目提供了安全保障。

    强化科技驱动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1月28日,兰州石化科技创新中心揭牌,与兰州大学、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共同组建甘肃省能源与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激发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兰州石化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对外合作,有力推动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今年初,兰州石化科创中心于国滨被聘为石油化工专业企业高级专家,参照二级正职享受待遇。与于国滨一样,另有9名长期在炼化生产中从事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获聘企业高级专家或一级工程师。为了营造良好的聚才环境,公司深化人才定向激励机制,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领军人才及科研团队,在岗位薪酬、专项奖励、中长期激励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兰州石化形成“两横三纵”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赋权明责、揭榜挂帅、考核激励等机制,研究推进炼化产业链延伸。公司通过开展聚烯烃产品专项规划研究,实施茂金属气相法聚烯烃、电容膜及超高压电缆料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催化裂化、乙烯裂解、聚烯烃装置长周期运行攻关,有效解决炼油装置防腐、碳五树脂提质等一批重点难题。

    今年上半年,公司专家团队成功攻克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专用料SP18I、SP531和SP532冲击强度散差问题;攻克干气制乙苯装置瓶颈,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5000万元。公司偏三甲苯制均三甲苯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该项目填补了甘肃省内无均三甲苯生产的技术空白,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改革攻坚“破冰”

    激发老企业新活力

    兰州石化将推动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精心组织、精准发力、精确推进,部署完成5个领域76项任务255项措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按照工程思维推进组织体系全线优化。公司有序推进业务归核化,持续压减机构和定员编制,按照用工方式转型、数字智能发展、同比行业先进等7个原则,聚焦主责主业,科学核定当期定员标准以及对标先进的长远目标。截至目前,二三级机构比2020年初压减143个,减幅24.5%。

    率先试点“扁平化”,压减管理层级。公司对二级单位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本着“横向管专业、纵向管装置”顶层设计思路,炼油主体业务组建了5个联合运行部,化工主体业务已经形成扁平化整合方案,正在稳步推进。撤销联合运行部调度,推进公司生产调度一级管理,调度中心直接指挥到生产一线运行班组。这些改革举措落实以来,公司管理层级进一步压缩,管理机构持续减少,部分管理人员充实到技术岗位从事专业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炼化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

    注重协调,机关基层联动。公司通过岗位体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再造,组建业务单元,实施“AB”岗协同机制,进一步打通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间的横向交流通道,核减公司机关及直附属单位定员10%以上。

    打破壁垒畅通通道,让人才在企业充分流动。公司开展“夜校”转岗培训9期,为3.5万吨特种丁腈橡胶等5个新建项目消化新增用工855人;向80万吨/年榆林乙烯输出428人,承担多项拟外包项目。公司搭建人员对外转移平台,向海外炼化装置开工、运行、大检修等项目输出人员464人。这些举措既满足了新建装置用工需求,实现二三线向一线流动目标,又改善了员工队伍结构,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近年来最优。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