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智库专家看世界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坚持高水平能源合作

    推动高质量全球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着既要推动落实“双碳”目标要求,又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双重责任。这其中,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夯实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基础尤为重要。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能源消费不稳定性,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某些西方国家开全球化倒车,导致能源结构性短缺和成本上涨等问题。能源政策缺乏统筹导致转型“阵痛”,新增产能不足损害了供应侧的调节能力。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能源格局剧烈调整,西方对俄制裁进一步激化供需矛盾、推高能源价格。不少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再次启用煤电,全球碳排放量再创新高,实现全球温控目标“难上加难”。

    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以发展为主题把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能源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更好地结合起来。全球能源供需的区域错配决定了能源安全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加强政策协调,避免将气候问题政治化。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是造成全球能源供应紧张、推升地缘风险溢价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尽快修正。受制于可再生能源的天然禀赋和技术水平制约,化石能源还将在中长期发挥基础保障作用,需要统筹各类能源的协同发展。

    为促进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能源投资合作,推进稳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统筹兼顾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利益与比较优势,在保持合理的化石能源投资的同时,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合作,优化全球能源布局,共同维护能源市场稳定,建立互补、互助、互信、互利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加强能源科技合作,推进创新驱动的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跨界技术合作,构建有利于前沿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内外部环境,打破科技垄断和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协调技术标准制订,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三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推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加快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降碳技术,探索建立绿色低碳能源国际合作基金,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促进新能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全球化部署。

    四是加强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进公平普惠的能源发展。加强国际能源组织、智库及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广泛吸纳发展中国家加入多边对话协调机制,搭建全球能源信息平台,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普惠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选编自余国7月4日在“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的发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减污降碳

    需高效协同综合施策

    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度目标的引领作用。应综合考虑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等,构建涵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的协同度指标体系。强调“降碳”的基础性地位,合理确定环境目标与气候目标权重。在省区、市县、园区、企业等不同层级全方位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使协同度目标起到关键指引作用。

    健全以“降碳”为重点的协同管理体系。应以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基础,加强碳减排同排污许可、分区管控、排放标准、清洁生产等制度的衔接。从中长期来看,应优先确立“降碳”的法律地位,构建以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以碳排放标准、碳排放许可、碳排放权资源配置和交易等相配套的、有效辐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特色管理体系。

    优化融合减污降碳相关的经济政策与市场手段。应完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消费税、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税收政策,更好发挥其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加快全国资源环境统一交易平台建设,研究设置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等资源环境交易制度的权重和标的物间的“转换汇率”,打通各类交易体系转换通道。积极开发各类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支持力度。

    不断夯实技术、数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支撑作用。应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数据统计监测体系,争取实现与各种污染物的统计监测工作一体化进行。以气候投融资试点为依托,完善气候与环境协同核查、核算与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攻关与储备。在生产实践中注重工艺层面的碳和污染物协同削减效益优化,制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示范推广目录。

    选编自谭琦璐、郭敏晓7月7日发表在《经济日报》的文章

    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网

    碳中和与产业融合

    推动未来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十四五”是加快推进我国传统能源向现代化能源,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能源行业要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政府与企业要共同发力,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多措并举,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表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希望能源行业将林草碳汇作为碳中和的必要手段纳入总体战略中。在实现未来碳中和的同时,支持林草生态产业的协同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认为,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加速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多学科知识交叉会聚,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点日益突显,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关系更加鲜明。

    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提到,本届未来能源大会聚焦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共识下打造未来能源系统及其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有机共生体系,促进未来能源及碳中和相关产业间建立协同发展,搭建资源共享、技术合作、战略相通的合作平台,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阳光新能源总裁张许成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行业要加大研发创新,推动行业进步与产业升级。要继续坚持团结协作、技术创新、开放融合,为构建未来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指出,经济发展和人均碳排放脱钩是碳达峰的实质。要坚持行业和地区递次有序达峰的原则,鼓励应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

    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黄少中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充分考虑我国存在已久的“四类二元结构”:一是煤炭与非煤能源种类的二元结构;二是能源资源集中于西部,而能源消费集中在东部的二元结构;三是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四是制造业用能和非制造业用能的二元结构。

    选编自7月20~21日各位专家在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的发言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碳市场建设助力中国

    成为气候治理贡献者

    碳市场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的时机已成熟。全国碳市场是重要的减排工具,为企业提供了以市场机制完成减排目标的框架结构。电力行业实现脱碳甚至负碳是中国工业整体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随着发电企业对碳市场的参与度不断加深,电力行业也推动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始探索碳交易。

    全国碳市场应尽快以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将其他工业行业纳入,从而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作用,推动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

    确定碳排放总量上限是发挥碳交易体系效率的先驱条件。为了防止碳市场、碳信用价值的割裂,下一阶段试点碳市场需要逐步平稳过渡到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框架下,融入全国碳市场的统一规范和监管机制。当前基于强度的制度设计与平衡经济发展和降碳的考量有关,但随着碳交易制度建设的成熟,未来全国碳市场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的阶段。对碳排放实施总量上限控制是最大程度发挥交易体系功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在确定的总量下,碳交易才能为市场提供稳定的碳价预期、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

    抓好碳市场建设把手,做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者、引领者。在变动的国内外形势下,重新审视碳市场的角色与其发挥的作用非常及时。在后疫情时代,有效运行的碳市场不仅有助于调节国内经济与环境目标,也能成为中国贡献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抓手。

    中国碳市场建设必须在有序健康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其市场要素调节功能,在稳妥的步伐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积极发挥监管指导作用。随着信息披露制度、排放统计制度等机制建设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碳市场的市场要素将不断丰富,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编自张建宇、张昕7月15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观点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