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坚克难 大力拓展油气勘探领域 |
|  |
|
□ 魏国齐
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8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犹在耳畔。时隔4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喜人,中国石油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对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简称勘探院)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是时代命题,更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本报特邀勘探院3位首席技术专家,讲述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读者呈现不同的精彩,详见4~6版。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无旁贷
保障油气充足供给是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能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保障能源安全是石油人的政治责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扛起能源保供重大政治责任,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能源保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诠释绝对忠诚。
保障能源安全是石油人的责任担当。油气仍将在较长时期保持主导地位,油气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强化责任担当,深刻认识油气勘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客观分析油气勘探潜力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紧紧围绕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关于勘探业务发展的目标要求、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主动作为,科学谋划, 破解制约油气增储上产的关键问题,推动油气重大勘探领域不断取得重大发现和规模优质储量高位增长,充分展现了勘探人的责任担当。
保障能源安全诠释了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大庆精神。“我为祖国献石油”是每个石油人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着追求。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通过思想的不断解放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将其转化为油气勘探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凝聚找油找气的精神力量,为推进油气勘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动力。
创新发展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一名勘探科技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政治嘱托,始终坚守为祖国奉献能源的初心,一定要把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铭于心、践于行,为中国石油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十一五”以来,笔者主持了三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研究,带领团队在发展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和勘探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重大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团队揭示了高过成熟天然气多阶多途径生成机理,创建天然气生排滞聚全过程演化模式;建立了“拉张、稳定和挤压”3种构造动力背景下碳酸盐岩沉积相新模式;创新克拉通古老碳酸盐岩、前陆盆地深层致密砂岩和板内火山岩三类大气田成藏模式;研发了复杂气藏储层预测与含气检测地球物理技术,开发了天然气地震综合预测软件系统,为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通过创新发展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认识,评价提出的高石1风险探井,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在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发现了我国目前储量规模最大的碳酸盐岩大气田—安岳大气田。自1964年发现威远气田至2010年,震旦—寒武系天然气勘探一直未获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持续攻关,通过对四川盆地构造、沉积、储集层及成藏组合等方面的深化研究,揭示了克拉通盆地构造—沉积分异规律,创新古老碳酸盐岩原位原油裂解气成藏理论认识,提出高石1风险探井井位,该井2011年7月12日在震旦系获得超百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自威远气田发现47年后的重大突破。目前,安岳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2021年产天然气150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西南油气田300亿立方米大气区的建成。
通过创新克拉通内裂陷及周缘岩性气藏成藏理论认识,评价提出的风险探井蓬探1和角探1取得重大突破,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发现震旦—寒武系蓬莱万亿立方米大气区。
高石1井突破发现安岳大气田后,研究团队积极思考和谋划如何扩展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勘探的问题。基于前期研究判断,尽管大川中地区构造高部位已发现了安岳大气田,但仍是寻找大气田最有利的地区。
经过持续深入的研究,研究团队提出克拉通内裂陷及周缘岩性气藏成藏理论新认识,针对灯影组二段、四段分别于2014、2015年评价提出蓬探1和角探1风险井位,2020年5月蓬探1井灯二段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角探1井灯四段解释100米气层,但未能试气, 2020~2021年沧浪铺组、茅口组测试均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发现灯二段、灯四段、寒武系等多套目的层的蓬莱大气区,目前该气区评价勘探,基本控制了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规模,开辟了四川盆地规模增储新战场。
突破资源瓶颈的首把“金钥匙”
尽管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石油行业面临着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的巨大挑战,但只要勘探人始终秉持“油气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思想不息、发现不止”的找油找气的哲学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认识、发展关键技术,定能突破资源瓶颈,这也是突破资源瓶颈的首把“金钥匙”。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主要有以下3个发力点。“重新认识”盆地、“重新研究”勘探领域、“重新评价”资源潜力。
随着三维地震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油气地质理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勘探理念概念的不断转变,无论是东部的成熟探区,还是相对勘探程度较低的中西部盆地,按照新的资料、新的理论、新的理念重新认识盆地,都可能会发现一批新的勘探领域和区带。
持续加大风险勘探力度,不断谋划油气战略发现。突出中西部相对勘探程度较低的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柴达木等五大盆地和东部成熟探区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不断取得规模发现;强化常规大气田风险勘探部署。与石油相比,目前天然气的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大盆地仍有望发现大气田特大型气田,从而夯实油气增储上产的“压舱石”。
进一步加大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准噶尔等大盆地的三维地震勘探部署力度,不断提高资料品质,夯实油气发现和开发评价的资料基础。特别是鄂尔多斯、四川都是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多层系满盆含油气的盆地,应整体部署,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对盆地主体三维全覆盖,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则要强化重点区块部署。
加强区带目标优选排队,提高勘探成效。对公司重点领域要深入开展地质综合研究,评价一批重点区带和目标;突出效益指标约束,统一优选排队,优化勘探部署,投资向发现成本低、效益好的地区倾斜;以发现成本为约束,确保油气综合发现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基础地质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勘探开发保驾护航。国内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以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并重的新时代,“深、低、海、非”加速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针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系统梳理关键地质问题和技术难题,在做好勘探研究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针对性的联合攻关,逐步突破新时期地质理论和“双复杂”地震、复杂储层测井、深层钻井、复杂储层压裂改造等核心技术瓶颈,支撑勘探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助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能源高质量协调发展
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调发展上,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石油人奋斗的目标,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全球供应紧张对能源转型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特别是最近的乌克兰危机更是证明了资源掌控的重要性,俄罗斯卢布结算令的本质属性就是背后资源对其强大的支持。
油气作为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最佳桥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把能源饭碗端牢,就是要守好化石能源这块“压舱石”。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走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油气资源在新格局中仍有广阔发展前景。
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勘探业务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助力油气勘探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数字盆地、数字研究院建设;搭建矿权区块、资源评价和地理信息统一平台,智能决策平台、智能研究平台(油气层识别、层序地层学自动追踪解释)等,推动勘探管理、勘探研究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向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勘探工作效率和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