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愚公筑路记 |
|  |
 队员在“刀脊梁”上施工作业。
 开工前做好安全提示。
 距离不远的情况下,“刀脊梁”可以直上直下。
 队员攀爬陡崖探路。
 高强度劳作下,队员们随时需要补充体力。
|
□ 何龙 张野
这里人迹罕至,山地物探人穿梭于犬牙交错的崇山峻岭,孑然而行;这里到处悬崖峭壁,当代“愚公”们用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靠双手砸出一条条神奇的“天路”;这里没有通讯信号,他们拿着对讲机排兵布阵,用双脚一步步丈量着南天山……
6月1日,迪北2-康村三维项目工地上,西南物探分公司钻井工程中心四队班长官映平正在做“战前”动员:“项目即将进入资料采集阶段,修路组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障每一台钻机都能够准时、准确的到达每一个井位,确保钻井工序‘进度提速、质量提效’的目标落到实处。”
由于工区海拔高程变化剧烈,最高海拔2812米,最低海拔1388米,最大落差可达1424米,而高难山体钻井作业就占比达51.19%。因此,钻井四队高陡搬迁作业是否能够按计划进行,成为项目采集能否按计划实施的决胜关键。
一条测线分布着约793个激发点,一个激发点就是一个井位,井距60米。看起来不长的路,走着走着就会遇到陡崖、陡坎、陡坡、刀背粱等不同的复杂地形。
而钻机设备即使拆卸成不同的模块,它的重量和体积也决定了要符合高陡搬迁作业安全许可,必须修一条“简易”的路径。
官映平和他的班组承担了这个攻坚啃硬的任务,“愚公”筑路的美名也由此不胫而走。
其实说修得“简易”也只是相对而言,就拿陡坡来说,井位坡度从45~75度不规则的分布时,这样的地形只能修“之”字形路。
修路时还要将2米长的钢钎打入地底至少一半,以方便绑上保险绳,形成临边保护,保证队员太累时可以搭把手。同时,在坡度起伏大、地势陡峭的地方,还得计划好在转角处修一个2~3平米的平台,方便1.5米长的钻杆转弯。
“正常情况下陡坡一天就可以修上7、8公里;遇到地形复杂的时候,可能一天能修个2公里就不错了,这还是每天工作时间10个小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官映平介绍说。
进入6月,即使已经22时,新疆的天还是亮得明晃晃的。
“刀背梁”一般伴生在盐碱地上,这代表着地层十分坚硬,平常修路的铁锹、锄头不管是铲还是挖,都不得劲,必须得拿起十字镐砸。为了挖路人员的安全,身上还需挂上临边保险绳。
遇到砸不动的时候,大家就用钢钎配合大锤一点点撬,用手将撬出的泥沙一点点刨开,脚下的路就一寸一寸地向前延伸……
“‘刀背粱’上修路,体力消耗特别大,没有别的捷径可选,拼的就是时间、耐力。”官映平每天都和大家一起进山,他说如果当天哪里地势比较险,他就跟班作业到哪里,随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这样他才放心。
“我要保证我的兄弟们一起出来上班,还要一起平安回家!”对官映平元来说,班组的作业能力再强,都比不过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自项目启动至今的48天中,官映平和队友们已累计筑路近280千米,据他计算,后期仍需筑路400余千米。
临别时,我在他简陋帐篷里的床上的笔记本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筑路者,临千山万仞,对沟壑纵横;山地魂,塑艰苦奋斗,立敬业奉献!
我感觉太文绉绉了,也许用“热情不止,折腾不息”来形容这群当代“愚公”们更贴切一些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