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专家看世界 |
|  |




|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领域是主战场,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重要实现路径和战略选择。当前,数字产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数字化转型为载体驱动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推动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既是现实急迫需求,也是行业发展方向,有助于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加快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搭建能源行业转型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是保证能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要素安全存储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建立健全能源行业数据要素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规范,才能进一步明晰能源数字化建设相关主体的权责边界,确保数字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快建立能源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传输保护等环节安全标准,统筹能源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建立数据要素分级评估、分级保护机制。要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能源数据安全核心技术攻坚,在数据防护、数据加密、数据算法、数据传输、数据备份等数字化建设各环节掌握核心技术,为能源系统低碳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构建发掘能源行业数据要素的价值体系。发掘和释放能源大数据价值,是能源行业数字化低碳转型的关键目标。要加快构建能源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健全能源行业各品类、跨业务的数据管理协同机制,打破行业“数据孤岛”,实现行业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多级、多业联动的能源大数据库。有了数据平台,还需要加强数据治理,持续积累可用、有用、实用的能源大数据资产,为能源行业低碳绿色转型赋能。挖掘海量能源数据,依托多维数据分析,用好能源大数据,以低碳绿色指标体系实现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运行,推动能源行业整体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敏捷性。
构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我国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一方面,要以能源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实现电网智能化,促进发输配用各领域、源网荷储各环节、各能源系统间敏捷智能联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另一方面,要以能源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开展“双碳”情景下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控制、多时空尺度电力电量平衡、仿真评估技术等领域攻关,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同时,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畅通能源使用“微循环”,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创建一批智慧“零碳”示范园区和零碳示范城市,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
选编自赵永辉6月14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做出激进调整
欧盟议会的环境、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5月17日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CBAM)条款更加激进。相较于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方案,欧洲议会ENVI通过的方案有以下变化。
一是提前1年征税。将碳关税的过渡期从3年缩短为2年,从2025年开始正式征税。过渡期内进口产品不需缴纳碳关税,但进口商需每季度提交包括当季进口产品总量、产品直接和间接排放量、在原产国应支付碳价等信息在内的企业报告。
二是行业范围扩大。在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工、塑料和制氢,并明确在2030年之前,将碳关税扩展至欧盟碳市场机制(ETS)覆盖的所有行业。
三是间接排放纳入征税范围。将征税范围设定为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纳入间接排放将显著增加征税规模,并带来更多的排放量计算问题。这将损害贸易伙伴国对CBAM的整体接受度。
四是加速取消欧盟产业碳排放交易权免费配额。从之前的“2026年后逐年递减10%,至2035年减至零”,提前到2030年完全取消。同时为了避免双重保护,在ETS中为解决碳泄漏风险而给予欧盟行业的任何补贴,都应在2030年完全取消,全部在CBAM机制下实现对欧盟企业的保护。
五是征收碳关税所得纳入欧盟预算。将CBAM所得收入纳入欧盟预算,并表示将对最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脱碳提供不低于碳关税收入同等价值的资助。
六是设立统一执行机构。在欧盟层面设立一个统一的碳关税执行机构,改变了原法案“碳关税由欧盟各成员国执行”的条款,以实现高效、透明和低成本管理。
由于此次调整过于激进,可能引起欧盟产业界和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上述第三条和第四条。如果通过,该法案将进入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三方协商阶段,确定最终的法律文本,并于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我国或成为贸易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目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为4720亿欧元,同比增长37%,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占欧盟进口总额约25%。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品及化学品。
选编自5月31日的《石油情报》,作者为张鹏程、高慧
国际能源署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再创新高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量2021年创纪录,今年将再创新高。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增长了6%,达到近295吉瓦。预计2022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将增长8%以上,首次突破300吉瓦的大关。其中,太阳能光伏预计将占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的60%;全球陆上风电装机量继2021同比下降32%后,将略有恢复,达到近80吉瓦;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预计下降40%。
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成本上升,但市场竞争力保持稳定。自2021年以来,许多原材料价格和运费呈上升趋势,预估2022年大规模光伏和陆上风力发电厂总体投资成本也将有所提高。此外,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高价也导致可再生电力技术制造材料的生产成本上升。
中国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增长,欧盟部署脚步也在加快。2022~2023年,预计中国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产能的45%,每年平均投产超过140GW。欧盟加快部署太阳能光伏,使得欧盟可再生能源产能预测增长。
全球能源危机给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考验,增加预测不确定性。高企的化石燃料价格提高了可再生电力技术相对于燃煤和天然气发电厂的成本竞争力。尽管可再生能源有发展潜力,但未来新产能加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
生物燃料需求放缓,但各国政府仍在努力推动生物燃料应用。乌克兰危机给能源和农业市场带来冲击,减缓了生物燃料需求增长。预计2022年全球生物燃料需求虽放缓,但仍将同比增长5%(85亿升),并在2023年进一步增长3%(52亿升)。未来几年影响生物燃料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油价、生物燃料价格以及政府如何评估生物燃料在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实现气候目标方面的作用。
选编自国际能源署5月11日发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进展——2022~2023年展望》
麦肯锡公司
2050年全球能源结构 电力和氢能占比将达50%
地缘政治紧张和能源需求反弹,使能源市场面临极端波动。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和排放量同比增加了5%,接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加上供应方面的限制,导致能源价格显著上涨,尤其是天然气和电力。地缘政治紧张也带来了能源市场的大幅波动,其根本原因是能源供应安全和可负担的不确定性。低碳经济转型仍在继续。
全球能源结构将向电力和氢能转变。预计到2035年,电力和氢能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份额可能增长到32%,到2050年增长到50%。随着各行各业实现电气化,预计到2050年,电力需求将增加两倍,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全球发电量的80%~90%。在“进一步加速”情景下,到2035年交通运输和新的工业用途可能会推动2/3的氢气需求增长,到2035年以后,氢能预计将扩展到能源经济的所有领域。预计2030年之后,可持续燃料、CCUS预计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将达到所有液体燃料的8%~22%。
石油需求预计将在未来5年内达到顶峰。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石油需求峰值预计将在2024~2027年之间出现。2035年之前,与现在相比,预计天然气需求将增长10%~20%。而2035年以后,天然气需求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受到与氢气相互作用的驱动。到2050年,要想使化石燃料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CCUS将需要捕获20亿~40亿吨的二氧化碳。
能源领域投资向非化石能源及脱碳技术倾斜,但回报不确定。全球能源领域的总投资预计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并且将越来越多地投向非化石能源以及脱碳技术。到2035年,预计能源供应和生产方面的年度投资将达到1.5万亿~1.6万亿美元;到2050年,几乎所有的增长都将来自脱碳技术和电力,并超过当前的能源投资总额。脱碳技术和电力的息税前利润预计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并可能超过基础投资的增长速度。
选编自麦肯锡4月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20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