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用滴水精神击穿戈壁勘探顽石

徐兆辉在青海油田研究院开展地震沉积学讲座。


徐兆辉与UT-Austin曾洪流团队开展岩心观察取样。


徐兆辉在野外系统取样。

    □ 黄家旋 徐斌 张绍波

    ——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挂职干部徐兆辉

    “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攻克油气勘探难题,这是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挂职干部徐兆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徐兆辉在青海油田挂职锻炼的4个多月里,用“滴水穿石”精神,诠释着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大力推动年轻干部跨单位、跨领域、跨专业交流锻炼”的初衷。

    征战,戈壁黄沙弥漫处

    1月5日,新年的钟声余音尚绕,刚过不惑之年的徐兆辉风尘仆仆来到了敦煌。在这个全国最艰苦的油田,为国家找油找气的责任和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的职务,都让他感到担子格外沉重。

    时间回溯到几个月前,柴达木盆地被中国石油列为五大重点高效勘探盆地之一,亟需技术和研究力量支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积极部署,决定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柴达木盆地研究中心,并选派一名得力的人去青海油田挂职锻炼。派谁去?柴达木盆地“薄多散杂”的地质特点,要求所派人员必须在地震沉积学方面有深厚积淀。经过院党委和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最终选派了徐兆辉博士。

    这位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院的博士,十几年来,坚持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从事油气勘探和沉积储层研究。徐兆辉参加过国家973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中国石油科技项目和勘探院国际合作项目,在碎屑岩沉积储层和碳酸盐岩地震沉积学方面颇有建树。

    他曾负责执行两期勘探院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曾洪流高级研究员团队合作,创新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首次将地震沉积学引入海相碳酸盐岩。在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实现定性识别岩相、定量计算储层,在嘉陵江组实现混积环境中预测岩相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储层中广泛应用,先后在古城、秋里塔格、轮南等地区获得良好效果,有效推动了寒武系碳酸盐岩、白垩系和三叠系碎屑岩沉积储层研究和油气勘探。

    在多年的油田实践中,徐兆辉的研究成果同样引起业界关注:梳理提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大型沉积体系发育的4个主控因素,既有益于须家河组有利储层预测,也丰富了我国陆相浅水湖盆沉积学的研究;基于野外和井下资料剖析了须家河组大型化砂体发育的主控因素,认为不同的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速率比值控制砂体大面积分布;应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技术,建立四川盆地嘉陵江组蒸发环境岩性和储层物性预测的地球物理新方法,预测与蒸发岩伴生的白云岩储层;在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寒武系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首次识别出受潮汐改造型颗粒滩沉积,助推了风险井部署……

    从西南油气田到塔里木油田,再到青海油田,徐兆辉的工作环境一个比一个艰苦。刚到敦煌的一段时间,让在海边长大的他倍感不适。但是,“缺氧不缺精神,越是艰苦越要奋斗”的柴达木精神时刻鼓舞着他。“只要有滴水一样的恒心,就一定能把戈壁勘探这块‘顽石’击穿。”

    初战,地震沉积证“河道”

    对于挂职干部的使命,徐兆辉是这样理解的:这是勘探院和油田之间的桥梁——将勘探院的理论技术应用到油田现场支撑油气勘探生产;将油田的生产难题提炼成科学问题,提升勘探院科研攻关的针对性。明确了这一点,徐兆辉便找到了初战青海油田的突破口——解决油田生产难题。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是全球知名、独具特色的天然气类型,也是青海油田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军。然而,历经数十年的开发,气藏含水率逐年攀升,油田面临扩大勘探规模、稳产增储的难题。徐兆辉在一次风险井位内部论证会上了解到,东方物探的科技人员在斜坡区发现类似河道的地震响应,但该地区是否发育河道,大家意见不一。针对这一难题,徐兆辉立即组织油田科研人员和专家进行讨论,利用地震沉积学特色技术开展联合研究。通过地震地貌学研究,验证了孤立河道响应,还识别出了分枝河道、河道间等典型的河流沉积特征,展现了完整的平面沉积相序,并揭示了沉积环境的垂向演化。同时,利用地震岩性学完成了三湖地区生物气的关键地质参数的定量计算,指出该区中-深层的K9至K13具有岩性气藏勘探的有利条件。这些研究成果,不但有效解决了油田现场面临的生产难题,还开创了基于横波三维地震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先河。

    通过这次合作,徐兆辉与油田其他研究力量建立了协同研究工作模式,有利于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生产增砖添瓦。

    初战告捷,徐兆辉信心倍增,乘胜而进。2022年2月,他组织油田研究院开展地震沉积学讲座,结合生产实际提出重点攻关方向:干柴沟页岩油、三湖生物气、柴西三角洲沉积、柴北缘南八仙河流相、阿尔金山前侏罗系内幕不整合。他先后组织3次软件实际操作培训,主动联系勘探院西北分院为油田地物中心安装了8套地震沉积学软件GeoSed。在油田首席专家王传武和专家朱文军的帮助下,指导地物中心的科技人员分别针对干柴沟页岩油层系和风西河流体系,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工作。经过2个月攻关,两个地区的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得到油田公司领导好评。

    进击,珠联璧合助双赢

    “通过四个月的挂职工作,青海油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和意志品质给我很大的启示。”谈起挂职以来的感受,徐兆辉眼前浮现的是青海油田科技人员为建成千万吨规模综合能源新高地而拼搏的身影,“他们激励着我,不拒绝新知识、不回避新挑战,一切从具体生产问题出发,科研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来到青海油田不久,徐兆辉发现,先前的研究需要串联多种商业软件的不同模块,工作流程复杂、效率不高。当时正值中国石油自主软件GeoEast在油田进行培训,他与地物中心的牛全兵一起边学边干,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在GeoEast软件平台上基本实现地震沉积学全过程研究。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油田面临的生产难题,同时帮助一线科研人员掌握了地震沉积学技术,起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

    油田狮新58井区深层发现高压高产油气藏,但是成藏机理、储层分布规律等都不明确,严重制约了甩开勘探和高效开发。徐兆辉通过与油田科研人员沟通,明确了地震成像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而成像处理恰恰是勘探院物探所的传统优势技术。于是他主动联系物探所专家,明确了成像处理攻关方向,结合柴达木盆地研究中心的地质解释工作,开展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共同攻关解决该地区的生产难题。

    勘探院测井所承担着青海油田三湖泥岩生物气股份攻关项目,处在立项的关键阶段。徐兆辉组织勘探院测井所与油田研究院测井所召开技术研讨会,明确生产难题,梳理了科研攻关的技术方向。经双方讨论决定,勘探院与油田研究人员一同参与攻关,并向油田提供测井软件CIFLog的安装、培训和技术支持。

    徐兆辉深知,每个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石油地质条件各具特色,决定了油气勘探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柴达木盆地与他研究过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柴达木盆地应采取的研究思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要有针对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挂职,他逐渐熟悉了柴达木盆地强改造、强非均质性特点应该采取的技术手段。现场生产管理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也使他受益颇多。例如,油田对重点探井采用“挂图作战”的管理方法,针对重点井、重点工作,采用跨专业一体化工作方式,以时间为节点、以问题为导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各专业工种之间协调一致性,效果立竿见影。他认为可以将这些经验引入到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即以实际的科研问题为核心,跨所、跨专业组织研究力量,协同攻关解决难题。

    “水,无定形,可因地而制流;但又含坚韧之力,可水滴而石穿。”穿石之水,坚韧不拔,不正是徐兆辉在油田孜孜不倦求索方法、默默奉献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吗?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