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二氧化碳增能压裂谱新篇

标准化的压裂试验施工现场。

    □ 刘效杰 问晓勇 谷向东

    ——长庆油田庆阳气田科技创新助力陇东致密气开发侧记

    5月27日,从长庆油田天然气评价项目部陇东深层致密气评价建产区传来喜讯:在庆阳气田一口直定向井,首次应用大规模二氧化碳增能压裂工艺先导试验喜获成功。这项工艺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长庆油田在探索陇东深层致密气增能助排、压裂提产一体化工艺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长庆油田未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气区,庆阳气田在机构改革、提质增效方面迈出了新发展步伐。

    深化评价机构改革

    加快勘探开发进度

    庆阳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开发面积2.6万平方千米,是长庆油田未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气区,但由于储层属性为典型的超低渗致密储层,目的层砂体薄、横向连续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其开发难度大,资源转化率较低。

    为了提高庆阳气田的单井产量、扩大勘探开发范围,长庆油田深化天然气评价机构改革,成立了天然气评价项目部,并集成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两院专班、工程技术单位等多方技术人员,攻关“四新领域”和“三大探明区”,着力在新领域、复杂区块创新应用新技术,开展新工艺试验,定型复杂气藏开发技术,实现资源向储量、储量向产量快速转化。

    今年以来,长庆油田重点围绕试采区集中建产、探明储量提交、新区甩开评价、新领域技术攻关“四个层次九大目标”,做精做细天然气评价工作,始终坚定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

    多单位多专业联动

    为高效转化开发提供支撑

    负责气田开发评价工作的长庆油田天然气评价项目部,坚持勘探评价开发、地质工程两个“一体化”,实践“一井一工程、一井一项目、一井一课题”工作思路,以勘探、工艺两院工作支撑专班为保障,创新天然气评价项目管理和技术攻关模式,坚持研究、决策、问题解决“三个在现场”,积极探索复杂储层边际储量向产量快速转化的工艺技术路径和效益开发模式。

    为保障庆阳气田首次大规模二氧化碳增能压裂先导试验的成功,天然气评价项目部邀请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专家针对庆阳气田储层特点,对方案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和专题研讨,最终确定采用二氧化碳前置增能和多尺度支撑剂强加砂的设计理念。

    在施工作业前,长庆油田天然气评价项目部按照“一井一项目、一井一课题”的理念,精心编织施工方案,组建项目部、研究院工作专班、川庆井下等技术团队,从设计参数、设备配套、入井材料等方面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靠前指挥,现场跟班,现场研究、现场决策,确保了整个压裂过程顺利完成,为探明区高效转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牵牢“牛鼻子”

    为绿色低碳贡献气评力量

    为了提高单井产量,牵住气田高效开发的“牛鼻子”,需要通过压裂向地下注入压裂砂,使地层产生裂缝,让更多的天然气喷出来。长庆油田陇东新区的天然气井比较深,采用常规的压裂工艺技术排液较难,压裂效果不佳。

    长庆油田天然气评价项目部此次采用的二氧化碳前置增能压裂工艺,结合了二氧化碳造缝和蓄能双重优势,在增加地层能量、降低储层滤失的同时埋存二氧化碳,不仅可有效连通地层中的天然气裂缝系统、压后一次喷通,而且实现了增能助排和环保减排的双重目标。

    庆阳气田实施二氧化碳增能压裂先导试验的成功,是长庆油田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发展油气主业、增加天然气产量实际行动,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长庆油田天然气评价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在庆阳气田首口骨架井实施大规模二氧化碳增能压裂先导试验的成功,不仅为庆阳气田定型复杂工艺技术、完成探明储量区内2亿立方米试采区产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践行“双碳”战略,更为庆阳革命老区千万吨油气生产基地稳产上产、建设基业长青的百年长庆贡献了气评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