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专家看世界 |
|  |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部门相继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这些政策将进一步引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能源企业应加快布局新能源业务,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主力支撑。
南方能源观察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 大规模、高消纳、市场化
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以及市场化发展。
大规模开发。《规划》明确,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而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光发电装机为5.3亿千瓦,这意味着10年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至少新增6.7亿千瓦。
基地化开发将成为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的主要建设模式。《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着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重点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游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提高消纳水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规划》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具体目标: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规划》从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推动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纳、加强可再生能源多元直接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5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完善市场化发展机制。现阶段,可再生能源正处于转向平价上网的历史性拐点阶段,可再生能源发展将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规划》提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深化可再生能源行业“放管服”改革方面,完善投资管理机制,鼓励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在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方面,完善绿色电力证书,推动绿证价格由市场形成,鼓励平价项目积极开展绿证交易。
选编自刘斌6月1日发表于南方能源观察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出了我国新能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立体蓝图,在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加速新能源有效替代,为新能源支撑能源强国建设和推动能源革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源网荷储时空布局和建设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持续提高电力系统总体接纳新能源的能力,不断增加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推进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方面,电网企业要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合理确定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比例要求。此外还将鼓励相关企业探索开展适应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直流配电网工程示范。
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力市场规则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能源的特点。其核心是保障新能源参与市场能够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预期,保障新能源行业投资积极性。鼓励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地区,鼓励新能源项目以差价合约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在政策机制上强化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国家层面的消纳责任权重逐年提升,各省政府以及承担消纳责任权重的市场主体的责任权重逐年提升或保持,体现了新能源消纳责任共担的理念。
在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上,《方案》要求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并提出3项新举措。一是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完善新能源项目投资核准(备案)制度,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二是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电网企业要建立新能源项目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新能源项目接网全流程线上办理;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国新能源资源勘查、数据共享、检测认证等方面健全新能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社会共同开发新能源。
选编自杜忠明5月3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文章
意大利Snam公司、国际燃气联盟、睿咨得能源
天然气行业的未来 与可持续性密切相关
在2020至2021年期间,全球天然气市场高度波动,从供应过剩向市场紧张快速切换。2021年全球天然气供应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增强了天然气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韧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2020年5月,TTF天然气价格跌至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的历史低位。随着全球经济活动步伐加快,天然气需求超过产能,价格在2021年迅速恢复并回升,亚洲现货价格最高达到54美元/MMBtu。2022年2月,地缘政治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市场,TTF近月合同在3月初被推至68美元/MMBtu的新高。
能源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关注供应安全,未来的能源系统设计必须考虑到能源安全。就天然气而言,重点应该是通过上游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发展多样化的天然气供应链。地缘政治因素凸显了多元化供应的重要性。额外的基础设施,包括进口和储存设施的建设,可以增强能源安全。过去两年的极端天气也对能源安全进行了考验。
2020年至2021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5%。自202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恢复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电力行业,由于天然气价格大涨,导致天然气发电加速向煤炭转换。全球能源供应紧张以及2022年的乌克兰危机加剧了这一情况。
碳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氢气和生物甲烷是绿色低碳气体技术的重要例子。在这3种技术的发展中,天然气行业扮演着关键推动者的角色。利用现有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对于实现这些新型脱碳天然气的商业化和规模化至关重要。在设计新的天然气基础设施时,可以进一步扩大低碳和零碳气体排放,并支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预计未来1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将从目前的约4500万吨/年增至约5.5亿吨/年。在Rystad Energy的1.6摄氏度方案中,为了满足2050年前80亿吨/年的全球捕获量需求,CCUS的部署率需要增加170倍以上,即从目前全球每年捕获的4500万吨二氧化碳增加到2050年的80亿吨。不断上涨的碳价格、减排困难行业更强的脱碳承诺以及碳捕获成本的下降,都是扩大CCUS产能的积极力量。
选编自意大利Snam公司、国际燃气联盟和睿咨得能源5月25日联合发布的《全球天然气报告》
油价网
能源行业面临五大挑战
油价网近日刊文称,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面临五重挑战。
一是投资不足。在过去10年,欧洲和北美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其使命,刺激投资者撤离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呈现出所谓的ESG投资趋势。随着银行加入ESG运动,用于新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资金变得更加难以利用,石油公司不得不削减开支。沙特曾警告称,石油和天然气投资不足将对消费者产生回旋镖效应。
二是低发现率。当前,全球油气平均发现率只有24.8%,与太阳能电池板的平均转化率相当。据彭博社近日消息,壳牌耗时3年花费10亿美元在巴西近海钻的3口探井全部被证实为干井,埃克森美孚在巴西其他地区斥资16亿美元的勘探也是颗粒无收,这凸显了油气勘探的风险性。
三是成本上涨。以美国页岩油为例,大陆资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和赫斯公司(Hess)近日表示,其今年以来的生产成本已经增加20%,压裂用砂和钢管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短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预计未来几个月,这些因素不会缓解。
四是网络攻击增加。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网络攻击增加,网络安全已成为能源行业关注的一个问题。挪威船级社(DNV)的一项全新调查显示,油气行业,特别是油气管道行业对网络威胁非常不安。
更糟糕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准备好应对这些威胁。该研究显示,84%的高管预计网络攻击将导致能源资产的物理损坏,而超过一半(54%)的高管预计网络攻击会导致人员伤亡,约74%的受访者预计网络攻击会导致环境破坏,只有30%的人知道遭受网络攻击时该怎么做。
五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这是能源行业最长期的风险。当价格开始剧烈波动时,或者像现在这样,一直居高不下时,地缘政治就会变得异常复杂,乌克兰危机、伊核问题、美国与沙特关系等都是如此。
选编自杨国丰6月6日发表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的翻译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