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

川庆钻探30666钻井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


川庆钻探70211钻井队大班司钻徐有忠师带徒现场培训。

    □ 董晓燕

    ——川庆钻探长庆钻井总公司员工培训纪实

    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李缨潜心钻研,利用柴油机废旧缸套研制了“气动冲击拔座器”,解决了液压拔座器力量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件工具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生产期间钻井泵的检维修时间,钻井生产时效提高了3倍,该装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是技能人才助力长庆钻井总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该公司人才强企战略落地的生动写照。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面对新问题新挑战,该公司加快打造人才高地的步伐,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培养新时代“大工匠”,夯实企业发展之基。

    激励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节节高”

    操作岗位员工是钻井施工最基本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长庆钻井总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经验和模式。

    由于近几年该公司用工形式的多元化,基层成长空间不足、平台相对缺乏。面对一线员工成才的瓶颈问题,公司开辟了一线员工“八级”成长通道,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最终成长为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

    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李缨、朱亚峰,川庆技能专家巨国庆、袁小云,川庆首席技师王晓伟,宁夏首席技师王亚红……有15人被聘任为企业技能专家,其中有3人被聘为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6人被聘为川庆公司技能专家,6人被聘为川庆公司首席技师。公司现有高级技师6人,技师95人。在此基础上,该公司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开发成长的政策和举措,推出了《高技能人才管理规定》;与高技能人才签订年度任务书,进行量化指标考核;召开考评会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测评,当场公布年度考核结果;实施高技能人才技能津贴制度。公司建立起了一整套有组织、引导、评价、激励的管理模式,形成聘任—评估—奖励的“三维立体”长效机制。

    5年来,包括吨包袋割刀、绞车链条自动浇油桶、绞车电磁刹车冷却水分水包等技术创新在内的11项创新成果被收到长庆钻井总公司《40W型钻机标准化管理》中,并列入基础管理现场创新优秀成果选编,在公司施工现场推广使用。

    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沃土,该公司钻井职业技能开发中心加大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持续推进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为员工成长“引路子”、为技能人才“架梯子”、为劳模培养“搭台子”。坚持“技能培养也是关爱员工”理念,强化“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素质提升导向,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等活动,培育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井控实训基地标准及钻井现场“三标一规范”建设要求,该公司钻井职业技能开发中心加大功能教室建设,引进井控设备、工具透视模型,整理结构原理、操作使用的演示视频、动画,实现可视化培训。

    搭建平台 挖掘技术创新“黄金地”

    为解决技能人才管理分散、知识无法聚合等问题,该公司积极搭建平台,将技能人才的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对专家工作室进行科学规范和功能定位,以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能攻关、技能推广、凝智聚力、攻坚克难等方面的龙头作用,使工作室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公司为技能人才搭建了舞台,技术创新我们更是责无旁贷。”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朱亚峰分享说。勤学肯钻的员工在破解技术难题、减轻体力劳动、推动钻井提效中功不可没。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宁夏首席技师王亚红刻苦钻研10多年,用价值1元钱的自制锥形密封垫环,替换原厂设计的O型橡胶密封圈,成功破解进口钻井柴油机的设计缺陷和“爆燃”故障,让国外生产的钻井“心脏”在国内保持正常跳动。王亚红技能创新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设备电动化、智能化,自主开发的泥浆泵双金属缸套内胆分离技术,综合效率提升5倍,能耗下降6倍,提质率达150%……

    截至目前,王亚红技能创新工作室已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活动122项。近3年,工作室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10项,企业级奖项56项,技术专利16项。2021年4月,工作室被评为甘肃省首届优秀创新团队,成为总公司班组创新创效的标杆。

    培训赋能 实施差异化培养工程

    培训是赋能的重要一环。该公司以数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全面提升人才价值为目标,创新人才赋能管理体系,实施差异化培养工程。

    管理人才重点突出“实学”赋能。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导向,构建了以专题讲座、基层钻井队长、新任职干部班和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主的“四位一体”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有效提升干部管理能力,助推企业发展。

    技术人才重点突出“实技”赋能。结合专业特点、岗位需要和个人发展意向,举办针对各层次的培训,并深化实施技能教师3年培训规划,推行个性化自选式培训。随着钻井队岗位人员流动,出现部分钻井队新聘任大班骨干人员技能欠缺。为此,该公司对钻井队大班骨干人员进行了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以岗位职责和基础知识、岗位应知应会为主,课件由钻井职业技能开发中心统一编制,重点是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达到胜任岗位的目的。

    技能人才重点突出“实践”赋能。该公司围绕钻井生产需要及岗位特点,开展技能操作岗位适应性和提高性培训,大力实施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满足生产现实需求。进一步完善新增人员岗前集中培训、项目部安全教育及钻井队现场“师带徒”培训机制。在钻井职业技能开发中心组织岗前集中培训,以安全教育为主线,强化石油钻井认知、设备认知、工具认知、基础操作、企业文化等基础培训。截至目前,组织两批新增人员培训,参训人数达151人。

    公司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现场巡诊”等多种方式,持续加强技能技术人才的针对性培训。今年,针对疫情实际情况,中心开展技能人才生产一线技术服务活动,组织10名高技能人才深入15支钻井队开展“技能教师一线行”活动,巡诊问题57项、现场答疑30余次、解决生产难题9个,培训一线员工150余人。

    导师带徒 技艺传授结出“金果子”

    “我走上技术之路,主要是受师傅的影响。”川庆公司首席技师王晓伟说,“刚到30528钻井队时,我跟着队上有名的“工匠”郭宝珍。从钻工基本功学起,从钻台操作到判断设备故障,郭宝珍手把手地教……”参加工作仅6个月,王晓伟便一举夺得东坪区域技术比武外钳工组的第一名。

    该公司积极发挥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加快后备技术人才的成长步伐,有效促进了操作人才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师傅除了传授技艺,还要传承绝活,今年公司对师傅又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朱亚峰对两名徒弟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指导,对于设备原理、故障分析和问题排除细致讲解,两人仅用了3个月就能够独立完成司机岗位的常规工作。近两年,朱亚峰培养了8名徒弟,大部分徒弟走上了司机长,钻井队大班等关键岗位,形成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局面。

    公司正逐步打造出一支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力的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分布合理、结构优化,带动操作技能骨干人才梯次发展,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