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勘探进展及发展对策 |
|  |
|
□ 窦立荣 袁圣强 刘小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近日,中国石油乍得项目在D盆地风险探井不断获得试油高产,一个新的规模储量区呼之欲出,此时距离1993年中国石油公司第一次走向海外已经29年了。目前,中国石油公司在全球形成美洲、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亚太等六大油气合作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践行“走出去”战略 夯实储量基础
践行“走出去”战略,努力布局六大区。1993年,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开启了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步伐。截至2020年底,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全球六大区51个国家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320个,合计区块权益面积为28.7万平方千米。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取得一定规模,2021年,中国石油超1亿吨油当量,75%为原油,25%为天然气;中国石化超3500万吨油当量,78%为原油,22%为天然气;中国海油超2500万吨油当量,74%为原油,26%为天然气;中化公司超342万吨油当量。
高度重视资产并购,获得一批大油气田。资产并购是获得海外项目的一个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2014年高油价期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在并购方面花费约1428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3%、42%和25%。在可采储量超过5亿桶的大型油气田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分别并购了30、15和18个。此外,中化、振华等公司亦在巴基斯坦、伊拉克、埃及等国进行了油气资产并购和勘探开发。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夯实储量基础。据Wood Mackenzie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油海外剩余经济可采权益储量为21.0亿吨油当量,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分别为4.6亿吨和6.7亿吨油当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海外权益产量从1亿吨跃升到1.67亿吨油当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跨国油气勘探进展
中国石油公司29年的海外合作,主要经历了探索发展、快速发展、规模发展和优化调整4个阶段。在海外共发现5个地质储量达十亿吨级、5个地质储量达五亿吨级和8个地质储量达亿吨级油气田。
探索发展阶段——从秘鲁项目起步。1993~2002年,中国石油公司先后获得了秘鲁、委内瑞拉、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项目,此阶段主要是熟悉国际环境、学习国际规范和培养高端人才。1993年10月,中国石油公司签订了首个油气区块秘鲁7区,1995年又签订了秘鲁6区。仅用5年时间,秘鲁6/7区项目就回收了全部投资。1995~2002年,中国石油公司签订了苏丹6区勘探、苏丹(南苏丹)1/2/4区和3/7区勘探开发、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等系列项目,海外原油的权益产量大幅度提升。
快速发展阶段——拓展中西非、进军中亚。2003~2008年,中国石油公司先后获得了尼日尔、乍得、缅甸等国的项目,以及土库曼斯坦阿姆河项目,此阶段重点注重获取作业者项目,以发挥中方技术优势、实现效益发展。
前期签订的勘探区块开始获得突破。2000年10月,中国石油联合其他伙伴中标苏丹3/7区块,原始勘探面积超7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海外风险勘探项目。在中方进入后前3年的勘探期,研究建立了迈卢特盆地“跨时代”油气聚集成藏模式,并集成低勘探程度快速评价技术,明确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油并运移至古近系聚集成藏。聚焦北部凹陷,跳出现有小油田周边区域,勘探思路从前作业者的“凹中隆”调整为“构造调节带”。2002年往北部凹陷甩开部署风险探井Palogue-1井,发现了世界级大油田Palogue油田,支撑苏丹高峰建产达2633万吨/年。此外,在中西非、中亚、缅甸等地区获得多个重要勘探区块,基本都为作业者。
规模发展阶段——进入非常规和深水领域,现有项目新层系不断突破。2009~2013年,中国石油公司先后获得了一系列的非常规项目和深水项目。此阶段注重发达国家非常规和深水前沿领域,获取了系列规模深水、非常规等“小大非”项目,即“所占股比少、投资金额大、非作业者”的油气项目。
前期苏丹勘探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方,随后在尼日尔、乍得、哈萨克斯坦等陆上区块陆续获得突破,发现多个亿吨级油气田,建成了两个千万吨级原油产区。
优化调整阶段——低油价背景下的资产组合。2014年7月,国际油价开始持续走低,此阶段以优化调整为主,中国石油公司在中东、俄罗斯、巴西、圭亚那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了一系列项目,并签约了一些LNG项目,更加注重战略引领、创新发展和资产组合的规模效益。
中国石油公司面临的挑战
从1993年至2021年,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获得重要发展,权益产量实现从零到1.67亿吨油当量(2020年)的突破。成绩显著,同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双碳”目标约束、中美贸易摩擦、油价低位频繁波动长期存在、中国石油公司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博弈将长期存在、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以及资源国财税政策趋严等。此外,中国石油公司还面临更加现实的内部挑战。
勘探区块面积不断萎缩,自主勘探面临挑战。成功自主勘探的区块桶油成本低,效益一般都较好,而以购买储量为主的油气田桶油成本高,效益一般较差。自主勘探的成败对于海外油气项目至关重要。近些年,中国石油公司海外勘探区块面临持续萎缩的挑战。以海外勘探区块最多的中国石油为例,2007~2008年高峰期勘探区块面积超过80万平方千米,“十三五”末只剩下21.1万平方千米,远低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剩余储量不足,油多气少,上产潜力有限。2021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权益产量达1.61亿吨油当量,其中油气比例大约是3:1。据IHS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剩余权益储量和储采比排在全球七大油公司之后,远低于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的剩余储量,同时储采比也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公司,上产潜力有限,并且都以油为主,天然气占比低,未来碳减排压力较大。
面临自然递减快和合同到期风险,未来10年需要大量补充新项目。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现有项目在2029年前后,石油和天然气权益产量将达峰,分别为1.31亿吨和0.56亿吨油当量,合计1.87亿吨油当量。之后,随着合同逐渐到期,如果没有新项目补充,2035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油气产量会大幅度下降,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权益产量分别为高峰产量的35%和54%。
高油价下购买的油砂和非常规资产是痛点。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2008~2014年高油价期间购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项目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是加拿大油砂项目和澳大利亚的煤层气项目。在未来可能长期低油价背景下,前期费用高、开发和持有成本持续增高,资源的有效开发将是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
加快“走上去”的建议
根据多家机构预测,在“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将进入加速变革和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油稳气增”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到2030年石油需求预计将达7.3亿吨,中国的油气需求依然较大。未来,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出几点建议:
快速建成几个规模产区。一是努力培育3~5个核心产区(在一个国家权益产量超过1000万吨油当量),快速建成几个规模产区。国际石油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产区,比如bp有6个核心产区,合计权益产量占其海外权益的77%。二是并购和竞标并举,快速获得规模产能。例如壳牌1998年在巴西获得38个区块,2015年通过并购英国BG公司在巴西的油气资产,储产量都快速增加,成为除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之外产量最大的公司。三是收购和反收购,快速增储上产增效。
加大勘探新项目获取力度。持续关注全球勘探热点地区,在低油价背景下加大勘探新项目获取的力度,包括北极、环非洲、中东以及大西洋西缘海域。一是长远布局,大规模储备深水勘探区块。二是优化资产组合,在“双碳”目标下优选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高度重视实施勘探开发、管道/LNG、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LNG全球布局、全球营销。三是联合投标。针对勘探风险较大的领域,石油公司往往以3~5个合作伙伴的方式联合投标进入区块,分担勘探风险,共享勘探大发现的成果或共同承担勘探的失利风险。
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新项目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总量为6439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60%,资源潜力巨大。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新项目开发应当是重点,包括中东、中亚-俄罗斯,这些地区在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保障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稳妥评价非常规,慎重再进非常规。对现有非常规项目,开展勘探开发和地面工程一体化评价,确定甜点区经济可动用储量和产能大小,加强先导试验,适时决策开展合资合作。对于非常规新项目开发要做好经济可动用储量、选用适用技术、销售市场三大要素的一体化评价,谨慎进入。
加大资产运作力度,适时处置边际资产。资产买卖是归核化的重要手段。纵观国际石油公司,买和卖基本保持平衡,近些年,bp购买了95个区块,卖出165个区块。反观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买了60个区块,仅卖出8个;中国石化买了30个区块,卖出3个。相对而言,中国石油公司买多卖少,比如加拿大油砂项目,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都已经剥离,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还在艰难持有。另外,也可以针对“走出去”健全保障机制,设立国家风险基金等。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勘探》2022年第27卷第2期:1-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