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智库专家看世界






    “十四五”是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必须抓住用好这个关键窗口期,加大力度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供应保障,能源行业更应该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行业自身深刻变革助力我国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国家能源局

    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需统筹算好“长远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必经之路。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大考,必须立足长远统筹谋划,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坚持先立后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能源生产环节持续降碳提效。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显著增加,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提高到25.5%。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出新步伐,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363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推进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新增电能替代电量约1700亿千瓦时。

    坚持双向发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优化升级。在供给侧,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发挥煤炭煤电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和兜底保障作用。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积极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在消费侧,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减煤限煤,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升级改造,推动企业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和电气化水平。推动出台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坚持创新引领,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双碳”工作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继续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巩固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装备优势,力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考核评价,组织开展了两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评定工作,扎实推动了核电、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全球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经并网发电,国核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选编自章建华发表于2022年第5期《党建》杂志的文章

    

    伍德麦肯兹

    全球储能市场增长依然强劲 中美欧市场持续领跑

    伍德麦肯兹最新发布的《全球储能展望》研究报告,解析了未来10年全球及各区域市场的政策法规、市场驱动力及新增装机容量预测。

    全球储能市场增长依然强劲。随着电池组成本继续下降、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以及对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增加,预计未来10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新增装机容量将扩大近9倍,达到460吉瓦/1292吉瓦时。

    中国持续领跑全球市场。预计至2031年,中国储能市场新增装机累计量将达到165吉瓦/435吉瓦时,市场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政策支持和长期电池成本的下降。为了增加电网级储能市场的新增装机,政策要求光伏和风电开发商必须配套安装持续放电时间为1~2小时的储能系统,相当于该可再生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5%~20%。中国国有发电企业是储能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在电网级储能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项目盈利能力不足仍然是阻碍储能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挑战。以标杆上网电价出售电力,并不能为储能项目带来额外的收益,反而会给开发商带来额外的成本。

    美国市场政策向好。预计至2031年,美国储能市场年新增装机容量将扩大7倍,达到28吉瓦/103吉瓦时,远超美洲其他市场。尽管美国人口仅占整个美洲人口的30%,但到2031年美洲储能市场93%的新增装机将来自美国(以兆瓦计)。然而,美国的需求情况仍然取决于投资税收优惠(ITC)的延续。尽管2021年的项目因供应链压力和资本支出成本上升而推迟,但预计市场整体将稳步增长。

    欧洲储能容量快速增长,以期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盟委员会提出的RePowerEU计划将提高欧洲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以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为适应更高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满足储能资产和其他灵活电力解决方案的需求,欧盟总储能将增加14倍,到2031年达到67吉瓦/147吉瓦时。

    选编自5月12日伍德麦肯兹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美国能源基金会

    聚焦稳增长 绿色投资支撑绿色复苏

    4月25日,美国能源基金会与中国新闻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聚焦稳增长:绿色投资支撑绿色复苏”为主题的能源中国论坛。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可再生能源投资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加速引擎,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可望对维持短期增长率发挥显著的支撑作用。在未来的碳中和进程中,要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做到“先立”;而对于煤炭要稳住存量,功能转变,严控增量,做到“后破”。要尽早做到新增的能源或电力需求全部由非化石能源的增长去满足,而且其增长还要大于新增能源或电力需求,以富余的非化石能源新增量替代煤炭存量。这样看来,加快非化石能源建设的步伐,建设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源网荷储用系统,将是中国碳中和能源转型的根本出路。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稳增长促消费是寻求动态平衡的发展之路。并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问题给出了四大政策建议:一是在疫情反弹情况下,在科学的精准防疫要求下,以尽可能小的经济代价控制住疫情,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当前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得更快,扩大消费实质上更是救助企业,配合为企业减税、减息、减负等必要措施,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克服生产经营困难。同时,还应通过改革来扩大消费。三是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研究制定综合性、一揽子房地产的政策,明确房地产新制度、新模式的方向,明确相关政策措施,给房地产企业和居民提供可靠的预期。四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的思想、原则,完善多元目标下的经济制度治理思路及其方式方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调整措施,把握收缩性政策出台的时期、力度和效果,对重大政策的出台进行综合影响评估,涉企政策要听取企业的意见,对企业的监管要给企业整改的过渡期。

    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表示,碳中和的本质是推动发展转型。能源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尽快完成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转变。二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煤炭尽早达峰。三是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节奏。四是合理控制非化石能源发电,特别是风光的发电节奏,让电力系统逐步适应。五是形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制度保障,抓紧制定能源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驾护航,包括修改对企业的考核指标,化石能源从保供向托底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指出,由化石能源全面转为零碳能源需要关注三大投资领域:一是新型城镇建筑配电系统和电动车智能充电桩的建设,有效消纳风光电。二是新型农村能源系统的建设,使农村由能源消费者变为零碳能源的重要产地,积极探索农村零碳能源融资模式。三是使流程工业低品位余热供给系统成为建筑供暖和非流程工业生产用热源。全面回收各类工业余热,为北方建筑冬季采暖和非流程制造业提供热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表示,中国制造业面临3个核心趋势,即数字化和智能化、双碳目标和绿色化、内循环建设和供应链重构,这将从各个方面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和治理模式,从理念以及现实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模式、产业的发展模式和个人的生活模式。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下,可聚焦新基建方向,重点关注5G、泛半导体、智能化应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在双碳目标绿色化趋势下,可聚焦低碳新能源利用设备产业链、储能和节能减排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内循环建设和供应链重构趋势将带来先进制造补缺和国产替代投资机会,可重点关注航空航天军工制造产业链、关键及高端通用机电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国产化。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表示,新能源汽车跟很多行业相关性很强,包含交通、能源、城市、人工智能、整车零部件、通信网络等,相关行业联合起来的产值可达10万亿以上。新能源汽车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安全、冬季里程缩减、充电技术、电池性价比方面的技术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不断改善。二是芯片等“卡脖子”产品面临断供风险,90%以上芯片是进口的,产业链很长。三是基础设施的重大问题,需要几万亿的投资,快充、慢充以及换电各种补能设施需要逐步补齐,成为三网融合的重要载体。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虹认为,金融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支持能源转型。一是密切关注能源转型进展,把握市场机遇。二是增加与各行业的学习和交流,帮助金融机构及时有效地匹配金融产品,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三是研发收费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扩大融资主体。四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投放效率。五是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对金融支持能源转型相关的政策、产品、风险管理以及环境气候风险,披露重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