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扬帆远航有来人

王祝


郑克难


沈吉阳

    □ 本报记者 周钇 通讯员 张福来 孙方宇

    ——记海洋工程公司钻井事业部青年人的故事

    一直以来,海洋工程公司高度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和教育,把加快年轻干部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得到锻炼成长,他们以服务保障中国石油集团海上油气增储上产为己任,以光荣的使命、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锻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海上铁军,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王祝 安全操作的守护者

    2021年新年刚过,王祝担任中油海19平台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一职。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王祝考虑最多的是中油海19平台全体员工的安全。“安全基础不牢,企业生产患忧。”“安全工作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何通过现场合理化整改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和作业时效,成为王祝经常思考的问题。

    早在16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王祝来到钻井平台,在师傅带领下第一次爬高安装顶驱反扭矩梁时,就被现场施工作业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在近70米的井架顶部环顾四周,在汪洋的大海上,钻井平台恍如一叶小舟,他弱小的身子紧贴在井架外檐上,感觉自己像一粒沙子,随时都有可能被海风吹落,掉进大海深渊。

    经过十多年的工作磨砺,王祝早已熟知海洋钻井工艺的每个环节和流程。一口井从头到尾的每个步骤,平台的每个角落,他都了然于胸。王祝清楚,哪个岗位操作最方便,什么地方操作更安全。然而,平台有一项作业一直让他提心吊胆。

    钻井平台安装井口是一项频率高且风险较大的作业,作业人员需系着安全带在载人绞车辅助下登高作业。安装防喷器升高立管时,工作人员需要将两腿夹着升高管,两手扶正法兰盘对准螺栓孔,当上下法兰螺栓孔不居中时,还要调整转动升高管高度和方位。对齐穿上螺栓后,作业人员一只手先抓住固定物,靠另一只手进行螺栓紧固操作,工作难度和强度相当大,几组立管连接下来,安装井口工作短则持续数小时,多则10余小时,整个安装过程耗时长且安全风险高。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王祝反复琢磨作业场景。他想,如果操作人员脚底下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台可踩,背后有固定的围栏可倚,安全系数就会高很多,作业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按照这一思路,王祝对钻台底座井口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验证,原则是既不对其他作业造成影响,又方便操作,还安全。最终,他设计在井口伸缩管两边分别加装活动式框架直梯的方式,以确保作业时脚下既能踩实,周围还可倚可抱,上下攀爬自如,完工后还可以整体挪走。

    王祝立即组织机械师、工程师、现场值班队长对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完善,讨论通过后实施整改。整改后第一次进行实地操作的井架工许卫庆激动地对工友们说:“王经理改装得太好了,安装井口操作时我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通过实践验证,当安装井口作业时,作业人员可在立体空间进行操作,省时省力且安全,安装时间平均减少1.5小时以上,作业时效提高了24%。

    

    郑克难 “拼命三郎”

    今年年初,中油海9平台机械师郑克难获得了“2020~2021年度装备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个荣誉对于他来说来之不易,想起那些不平凡的往事,郑克难的心里仍难以平静。

    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钻井事业部的郑克难,先后在中油海3、蓝鲸一号、中油海16、中油海9平台工作过,有着丰富的现场问题处理经验。自从2011年年初调入中油海9平台工作后,他一直和这里的机械部件打交道,熟悉它们的“脾气秉性”。然而,2021年,中油海9平台突然发生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机械故障。

    那是2021年9月初的一个夜晚,中油海9平台在进行升降作业时,3号升降装置突然发生故障。郑克难凭借丰富的经验在现场仔细排查判定是3号桩腿有一个升降齿轮箱损坏。那时,平台刚刚入水,海浪冲打着船底,平台身躯剧烈地晃动。据气象预报,随后几天有大风,海况环境愈加恶劣。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及时拆除被损坏的升降齿轮箱,随时有可能造成升降装置进一步损坏。

    紧急拆除升降齿轮箱体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升降齿轮箱体积过大,箱体与基座锈蚀严重,损坏的升降齿轮箱体无法迅速拆除。郑克难找出图纸,利用平台现有的工具和材料,认真详细地制订出拆除方案。他按照图纸上标注的每一条线、每一个螺栓,认真对照实物,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拆除。狂风越来越大,被卷起的巨浪猛烈地冲击着船体,平台仿佛就要被大海吞并一般。在极度紧张的拆除设备现场,作为现场总指挥的郑克难,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轮流休息,他紧盯现场每一个步骤,每一块需要被摘下来的钢板、螺栓。

    历时3天3夜,郑克难全部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当整个齿轮箱体被全部拆除的那一刻,郑克难的心里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完成了维修工作的第一步。只见郑克难三步并做两步冲向船舱甲板,娴熟地操起操纵杆。郑克难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完成了降平台和拔桩两项重大的特殊作业。

    这次平台机械故障极具特殊性,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立即派出专家前往平台现场指导后期处理工作。作为平台机械师,郑克难责无旁贷地协助、配合专家确定处理方案,实施平台拖航移位等工作,经过片刻休息,他又连续高强度地工作了2天2夜。也就是说,郑克难在现场几乎连续鏖战了5天5夜!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沈吉阳 高质量发展的急先锋

    今年年初,钻井事业部成立埕海3-2区试油项目组,沈吉阳被任命为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项目生产运行和技术管理工作。

    在埕海3-2区主要有两口预探井,即大港油田的3-2-6井和304井,均属于丛式井。两口井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打开地层,需要分别做储层物性和产量分析,在工艺上通常采用试油和压裂进行处理。然而,就是这两口井几次普通的作业施工,让大家体会了沈吉阳“认真”二字的涵义。

    按照运行计划,首先需要对3-2-6井进行压裂施工,要求承包商压裂船应于3月4日到达平台。3月1日,沈吉阳突然得到通知,由于被送检的压裂船上的高压管汇因其他检验工作,预计3月6日才能抵达平台。如果等压裂船来了以后再施工,至少需要等待3天。有的人说,大家在平台上已劳苦多日,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可以休息一下。然而,沈吉阳却不这样认为。

    2008年,沈吉阳大学毕业来到海上钻井平台,面对高强度的施工和枯燥的日常生活非常不适应,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老班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既然选择了钻井就要热爱钻井。”从此,沈吉阳在班长那里慢慢地理解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成长的沃土”的真正涵义。他理直气壮地对大家说:“业绩是苦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

    为了避免平台等停时间,沈吉阳组织平台、服务商和甲方监督召开三方协调会研究决定,在等压裂船期间临时关闭埕海3-2-6井,将平台转至304井实施试油作业。结果,这一改变节约了等停时间3.5天。3月6日,压裂船如约而至,平台再次转回3-2-6井,仅2天便完成压裂流程连接、试压和配液。3月9日,埕海3-2-6井压裂施工顺利完成。

    按照工艺设计,紧接着应该是埕海3-2-6井进行自喷排液求产。3月9日,埕海3-2-6井开始排液。由于压力过低,自喷返排液量只有60立方米/日。为了更快求取更高产量,3月11日,甲方确定改用水力泵排液工艺。接到通知后,沈吉阳从节约时效的角度出发,认真仔细地分析对比了水力泵排液和另外一种方法——氮气举升的优缺点以及作业周期,发现后者比前者可以大大节约工期。就此,他积极建议甲方采用氮气举升工艺。经过反复与甲方沟通,甲方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实践证明,埕海3-2-6井试油不仅节约了15天工期,还大大提高了排液产量,产液量达120立方米/日。沈吉阳一心一意为甲方服务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高度称赞。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