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加快储气库高效建设 牢牢把能源饭碗端在手中 |
|  |
|
□ 中国石油储气库联合攻关团队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化石能源低碳化与低碳能源无碳化的两大转变,促进了天然气与新能源快速发展,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可能长期存在。天然气在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能突破50%,我国能源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天然气大发展给储气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设施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产供储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保障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饭碗”作用至关重要。全球地下储气库始建于1915年,据IGU年报显示,目前全球已建成689座,总储气能力4165亿立方米,占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1.7%,而我国只有5%左右。美国(17%)、俄罗斯(18%)、欧盟(27%)等世界主要天然气成熟消费区均建有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的调峰能力。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工作气量占比越高,才能保障用气安全。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在储气库规模建设的同时,建库技术也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以美国为代表,储气库技术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为启动期;40年代技术起步;60~90年代全面加速,储气能力近800亿立方米,各类浅层(<1500米储气库建库技术基本成熟,并向深层(1500~3000米)拓展;90年代进入拓展期,三维模拟、多学科交叉创新提升建库效益,2010年储气能力突破1000亿立方米。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运营效益不断提高,新功能不断拓展,国外储气库类型多样、体系完备,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但国外以浅层简单构造、中高渗储层为主的储气库建设与运行技术,难以解决中国复杂深层储气库建库关键难题。
天然气大发展势头强劲,储气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天然气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十四五”期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对中国石油储气能力建设任务要求,中国石油储气库调峰能力需新增100亿立方米以上,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主持召开集团公司提质增效专项会议时指出:“储气库建设势在必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完成国家规定的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石油开拓市场、增强调峰和应急保供能力的现实需要,对新形势下促进中国石油天然气业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市场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区域构造独特,气藏型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与欧美海相沉积稳定地质环境不同,中国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东部由于拉张作用形成一系列张性断块气藏,西部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一系列压性断块气藏。含油气盆地均为断裂发育的强非均质性复杂油气藏,尤其在中东部天然气主要消费区和管道沿线几乎没有简单建库气藏。
复杂地质条件建设储气库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一是复杂断块气藏型储气库在反复强注强采工况下,存在盖层突破、断层激活泄漏的可能性。国外以静态评价方法为主的选址理论适用于简单背斜构造,无法满足复杂断块储气库天然气安全储存的需要。必须攻克交变载荷下断层和盖层动态密封理论,解决复杂断块能否建库的根本性问题,指导储气库科学选址与安全运行。二是复杂气藏建库既要求注气驱替油水形成最大储气能力,又要求短期内采出最多的气量形成调峰能力。国外简单背斜、高渗储层的储气库,无法满足复杂断块低渗储层“大吞大吐”的需要。必须攻克复杂地质条件短期高速注采渗流机理,解决设计精度差的难题。三是我国气藏储气库地层压力系数低(最低仅0.1),埋藏深(储层平均埋深3120米,最深达5399米),钻井中易发生井漏导致储层污染,运行中高强度交变载荷易造成井筒密封失效。另外,建库区内存在大量老井制约了储气库工程可行性与高效建设。必须解决井的高质量建设与长周期安全运行的难题。四是我国储气库普遍埋藏深、地层压力高,调峰采气强度大、注采运行压力高。我国建库早期压缩机制造能力无法满足高压大功率建库需要;我国采气集输管道压力世界最高,高压大流量采气管道需要进口;地面处理装置处理能力小,无法适应储气库“大吞大吐”工况。必须解决关键装备国产化和制造能力提升难题。
技术创新助力全球储气库大规模发展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四大挑战,依托国家课题、公司重大专项,中国石油组织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开展多学科一体化协同攻关与实践,围绕选址评价、优化设计、工程技术与核心装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了世界级难题,在世界上首创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理论技术体系,取得4项重大理论技术创新成果。
首次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选址的动态密封理论,揭示了断层、盖层密封能力变化规律,建立了动态密封能力评价方法和监测体系,形成了盖层动态密封能力评价技术、断层滑移激活评价技术、地质体密封失效监测技术。
创建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高速注采渗流理论和设计方法,解决了复杂非均质低渗储层科学布井与高效注采难题,形成了短期高速多轮注采渗流理论、库容多因素分区预测方法、高速不稳定流井网设计优化方法、交变注采工况井产能设计方法。
创新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钻采与井筒监控关键技术,解决了储气库井筒高质量建设与长寿命运行的难题,形成了大压差钻井防漏堵漏及储层保护技术、 韧性水泥浆固井技术、老井利用及疑难复杂井处置等技术。
研发了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地面工程关键技术和装备,核心装备实现国产化,形成了高压高转速往复式注气压缩机组制造技术、大规模高效国产化烃水露点控制装置、水下精确爆燃双金属复合管制造技术、双金属机械复合管聚合物增强工艺等技术。
四大理论技术创新成果支撑中国石油“十三五”高效建成22座气藏型储气库、126亿立方米/年的调峰能力,最高日采气量超1.39亿立方米,占全国城镇燃气调峰气量的50%,形成了我国储气库新型产业,填补了储气库的空白。
面向“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石油储气能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需持续加强技术攻关,探索大型油气藏开发与储气库协同建设新技术、突破大型低渗岩性气藏甜点区与复杂联通采盐老腔建库技术、聚焦重大关键装备研发、推动储气库业务数字化转型,打造储气库综合评价技术2.0升级版,支撑公司“十四五” 及未来储气库高质量建设,保障国家天然气供应安全。
加快储气库经营管理配套机制落地,推动储气库规模化效益运营
储气库业务经营管理政策面临建库条件复杂、建库成本高,管理主体较多、协调难度大,气价政策缺乏、效益体现难,发展定位不明、改革任务重四大复杂情况。
中国石油是我国储气库建设的开拓者,早期由于对储气库作用与价值认识不到位,走了一段由管道板块到销售板块再到勘探板块负责建设的曲折过程。由于建库目标、建库技术、建库队伍基本都在上游板块,自2010年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作为主体负责储气库建设以来,陆续成立了储气库专业公司与油田公司储气库项目部,逐步实现专业化建设、市场化管理,采用仓储式经营方式向用户收取储气费。此举在中国石油内部实现了储气库建设运营单位盈利,各油田公司储气库建设任务纳入油田公司考核指标,建库积极性较高,推进了储气库建设跨越式发展。目前,年度调峰能力突破140亿立方米,最大日调峰能力达到了1.6亿立方米以上,储气库在调峰应急保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石油牵头创建了储气库项目经济评价技术方法,为储气库业务经济有效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持。商务模式本着“谁建库谁受益,谁用库谁出钱”的原则,与用户签订储气服务协议,通过收取储气服务费,收回投资和成本,并获得一定的盈利;经济评价按照仓储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参考国外储气服务费定价机制,分为一部制和两部制,两部制储气价格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还可以根据夏季低价购买天然气,冬季高价销售天然气获得收益,按照销售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营业收入通过调峰气价差和调峰气量计算。
鉴于目前我国调峰气价政策实施方案一直没有落地,中国石油作为天然气产储销一体化公司,建设储气库产生社会效益,对公司天然气业务链带来协同效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发展。当实现100亿立方米/年工作气量时,每年可替代1700万吨标煤,分别减排二氧化碳4454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氮氢化物13万吨。二是扩大消费市场,惠及上亿人口。100亿立方米工作气量,将保证4000万~5000万户家庭一年用气量。三是保障能源安全,提高综合效率。地下储气库可以优化天然气基础设施开发,提升天然气产业链综合效益。
展望未来,天然气大发展与能源转型给储气库带来黄金发展期。国家能源局2021年9月发布的《全国储气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全国集约储气能力达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12.7%~13.9%,2030年达到600亿~700亿立方米,2035年达到700亿~8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储气库人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把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