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背景下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
|  |

|
□ 朱强 正略咨询合伙人、副总裁
自我国确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家共识。能源行业作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能源企业转型发展成为行业热点话题。在分析“双碳”目标给能源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对能源企业转型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能源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传统能源企业应在新兴领域打造独特优势
“双碳”目标是一场新的革命,将推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转变,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双碳”目标要求看,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2020年为15.8%)。此外,“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将用大约30年的时间走完欧美国家50~70年才能实现的“碳中和”之路,这必将对我国当前仍以火电、煤电装机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巨大挑战,对能源企业加速优化业务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赛道选择多、不确定性大的挑战。新能源行业细分领域众多,覆盖范围广泛,可供能源企业选择的发展赛道众多。然而,目前风电、光伏等领域虽然产业链完整,发展相对成熟,但电量规模依然较小,作为主力负荷不够稳定;氢能、储能等尚处于培育阶段,相关政策不明朗,开发难度大,投资造价高,经济性尚待验证,将给能源企业新业务布局与拓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竞争难度加大的挑战。作为践行“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三桶油”、中国广核、三峡集团、国家能源等各大能源央企积极出台新能源投资规划,加快新能源布局。同时,各地方能源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甚至能源行业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等各路资本也都加快布局,加入新能源细分赛道,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正愈加激烈。
管理要求提高、机制束缚的挑战。一方面,新能源业务与传统能源业务在项目开发建设、项目拓展、运营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将对能源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多项目运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面临新能源领域技术、商业模式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传统能源企业需要从职业经理人选聘、容错机制、人才引进、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加快市场化改革,破除业务发展的桎梏与束缚,将对能源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变革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传统能源企业业务结构大多以煤炭、煤电、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业务占比较小。面对“双碳”目标的挑战,对于大型能源企业来说,主动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时代需要,加强新能源产业布局,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升级,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企业应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在光伏、风电、水电、氢能、储能、生物质能、碳排放交易、CCUS等领域打造独特优势、有效应对市场竞争。能源企业可结合区域能源特点、自身发展实际,选择性布局新的业务领域,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独特竞争优势,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加快清理处置不符合绿色低碳标准要求的资产和企业,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部分转型动作慢、创新动力不足、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将面临被整合的命运。能源企业可借助资本运作方式,加强并购整合,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加速做优做强做大,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加速做优做强做大。
数字智能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从长期看,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下降、新能源消费比重上升是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但从短期看,化石能源仍然是我国能源供应与保障的中坚力量。在“双碳”目标下,能源企业转型发展需要诸多方面多头并进。
提质增效、优化存量。一方面,传统能源企业要坚持聚焦主业提质增效:如电力企业要严控新增装机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大容量高参数煤电装机占比,果断关停小容量煤电机组及低效的自备电站机组;煤炭企业要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坚定不移有序退出三类矿井,优化产能结构。
另一方面,传统能源企业要借助余热回收、汽轮机流通改造、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循环流化床燃烧等多种技术,加快煤电技术改造,提高燃煤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降本增效。
清洁替代、拓展增量。立足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能源企业要积极把握“双碳”机遇,通过自主培育、收购兼并、战略合作等方式加快新能源业务布局,积极探索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多元化业务,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从单一化石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为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驱动、智慧赋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低碳化的数字智能解决方案嵌入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全产业链,推动自身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能源企业的共同选择。一方面,对于像国家电网这种技术底蕴雄厚、资金实力强大的企业,可通过强化数字化监控,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自主”完成相关数字化转型进程;另一方面,大部分能源企业还可通过与华为、百度、施耐德等专业的互联网数字化企业展开合作,借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合作”方式达成能源数字化,进而助力自身低碳转型。
资本运作、外延扩张。借助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加速新能源布局与拓展,是能源企业“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2020年2月,京能集团通过收购港股上市公司熊猫绿色能源集团,展开了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探索之路;2021年12月,华电福新引入中国人寿、中国国新、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13家战略投资者,实现风电和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及新能源业务开拓。
技术革新、持久动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生物能源和储存等新兴减碳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受技术、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能源企业通过布局前沿减碳技术,是未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减碳技术将为能源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新动能。
绿色金融、增添助力。近年来,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产品和工具发展迅速,为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助力。能源企业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进行融资,投资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除了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外,也有助于树立公司品牌形象,同时能源企业持续披露环境效益信息,向投资者宣传企业在能源转型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发展前景。
开拓新局助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企业应多多借鉴国际石油公司的转型经验,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油气市场新变化,bp公布了其10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由专注于油气资源生产转变为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性能源公司。通过“十年三步走”计划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迈进。
第一步,收紧油气业务,剥离资产获取现金流。未来10年内,bp将在2019年的水平上减少40%油气产量,且不会尝试在尚未开展上游活动的国家进行勘探。第二步,布局新能源领域,优化投资组合。生物质能、氢气和低碳电力是bp最重要的3项新能源业务。此外,bp计划通过新增市场、零售业务和交通运输业务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三步,设计专业机构,支撑业务发展。成功的业务转型离不开组织架构和人才的支撑,bp专门成立了“天然气与低碳能源”板块,旨在对分散在各部门的能源团队进行整合,共同创建低碳解决方案。
面临“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绿色低碳转型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能源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能源企业必须主动把握和引领新一代能源技术的变革趋势,推动传统能源业态提质增效、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拓展新能源产业,创新能源业态与商业模式,加快构建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借助资本运作、数字化、技术革新、绿色金融等多种渠道、多种动能,乘势而上,以转型应对变局,以创新开拓新局,加速突破跨越,助力自身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