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 | 股份公司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首 页集团新闻行业新闻媒体聚焦专题新闻 新闻定制RSS  手机新闻 
高油价终将回归常态 应对策略需着眼长远
    □ 常毓文 何欣

    2022年国际油价暗流涌动,但终将回归常态。中国石油企业应采用低成本、科技攻关、多能互补三大策略以应对油价波动。

    近期油价以高位震荡为主

    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改变了国际原油市场格局。疫情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减少近900万桶/日,布伦特油价从2020年1月的70美元/桶下跌至2020年4月的21美元/桶,布伦特均价也从2019年的64美元/桶跌至2020年的42美元/桶;但在欧美财政货币 “双宽松”的刺激下,原油需求快速恢复,叠加OPEC+大规模持续减产,2021年布伦特均价恢复至70美元/桶,年底油价在俄乌地缘冲突的助推下上涨至96美元/桶。国际油价虽然经历“过山车”般波动,但是两年均价为57美元/桶,比2019年均价降低7美元/桶,降幅约10%。长期来看,属于正常波动区间。

    短期来看,以高盛、摩根等美国投行因为自身利益而推高对油价的预测,高盛在2021年一直鼓吹油价将上涨至100~120美元/桶;而OPEC和EIA等机构基于全球供应恢复速度较慢,预测2022年布伦特均价约为82~85美元/桶。但是长期来看,美国原油产量年内回归,OPEC+逐步增产,以及在伊朗原油可能回归的作用下,EIA预测2023年油价将下降至68美元/桶。

    近期油价以高位震荡为主。目前,原油市场处在供小于求向供需紧平衡过渡阶段,在伊朗原油回归市场以前,仍会经历一段供应紧张的时间。

    由于投资受限,预计2022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将同比增长60万~80万桶/日,恢复至1260万~1280万桶/日,年底接近疫情前水平,但增速远小于2014~2019年期间。受政策、投资以及疫情等不利影响,在美国产量回归有限,OPEC+内部的安哥拉、尼日利亚2021年平均较配额少生产36万桶/日的情况下,2022年OPEC+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和博弈优势,仍会采取限产保价策略。

    EIA预计2022年OPEC原油产量为3416万桶/日,同比增长260万桶/日,涨幅8.6%,月均增长约20万桶/日。在供应增加有限的情况下,近期油价以高位震荡为主。

    在高油价高通胀压力下,全球政治及经济利益集团会推动供应回升,油价终究会回归常态。在供应端,近期美伊谈判再次释放积极信号,2月4日美国宣布恢复对伊朗部分民用核项目的制裁豁免,年内伊朗原油回归可能性大幅增加。若伊朗原油回归,能提供100万~130万桶/日的供应量;美国页岩油在高油价的刺激下,活跃钻机数已经加快恢复,年底将接近疫情前水平。俄罗斯方面,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日前称俄罗斯今年原油产量将达到疫情前水平。金融方面,美国在高通胀以及中期选举压力下,美联储加息、缩表被提上议事日程,将对油价产生利空压力,若美国紧缩过度或过快,原油需求增速或不及预期。在供应回归而需求增速不及预期的情况下,油价将回归合理区间。

    油价终将回归常态

    供需是长期油价的决定性因素。金融、地缘政治以及库存变化等因素会放大当期油价的波动,但是供需仍然是长期油价的决定性因素。

    2014年美国页岩油产量爆发式增长,导致油价从110美元/桶下跌至30美元/桶左右;2016~2019年,在美国制裁伊朗以及委内瑞拉和OPEC减产的作用下,全球供应减少,均价回归至60美元/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石油需求大幅下跌近900万桶/日,均价同比下降近22美元/桶,至42美元/桶;2021年在全球经济刺激和石油开发投资不足,OPEC+大幅减产作用下,油价上涨至71美元/桶。因此,供需依然是长期油价的根本驱动力,是决定性因素,但金融、地缘政治以及市场投机力量等会加大油价波动的幅度。

    油价终究会回归常态。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供需受经济周期影响,也是经济周期的一部分。长期油价波动周期为8~10年,与朱格拉周期基本相当。

    首先,石油行业是整体经济的一部分,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影响石油行业的发展,油价因此也具备10年周期;其次,石油行业自身投资周期在8~10年左右。2000~2002年中国入世引发需求增加,油价上涨导致石油行业投资增加;2010~2012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石油需求增长,进入新一轮投资周期。预计2022年在高油价以及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进入新一轮石油投资周期,油价也将回归常态。

    总体上,长期油价合理区间在60~80美元/桶区间。区间下限提升至60美元/桶,一方面因为美国页岩油开发成本上升,其产量增速逐渐与常规油藏产量增速相当。60美元/桶是石油产业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下限,过低油价将导致投资不足,加大价格波动。油价超过80美元/桶,导致通胀及产量大幅增长,油价将下跌至合理区间。

    应对油价波动三大策略

    油气上游项目一般生命周期会超过30年,有些油气田的开发周期在50~100年,因此会经历多轮油价周期。此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越来越依赖债务驱动经济发展,导致全球经济脱实向虚,不稳定性加大导致原油需求波动加大,油价涨跌周期切换加快。上游投资将经历多轮低油价的冲击,投资决策要以中低油价作为参考,而不能以高油价作为决策依据。

    低成本战略是应对油价波动的基本策略。经济波动以及油价波动是常态,而油气开发是长期投资,开发效益决定于开发成本。低成本战略以不变应万变,是应对油价波动的基本策略。从长期来看,中国以及全球原油需求将逐渐达峰,一方面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对原油需求替代性逐年增强;另一方面,在能源转型的推动下,传统燃油车效率不断提升,总体上原油需求强度降低。原油需求达峰将再次导致上游资产面临低油价的考验。持续推进提高单井产量,降低桶油成本,提升单井效益是石油企业应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毕竟高油价持续时间短,但容易大幅提升成本,而低油价持续时间长,降低成本困难。

    坚持技术研发和应用是根本手段。由于采用并掌握不同的技术手段和体系,全球主要石油公司的桶油成本和开发效益差别巨大。纵观全球,虽然地缘因素会让部分公司获得低成本油气资源,但根本还是西方石油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具有相当的定价权,能收获技术红利。相比之下,没有核心技术优势,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内保供压力下,往往被迫溢价购买海外油气资产。

    以美孚为例,其深海开发以及天然气液化技术优势为其低成本获得了圭亚那深海原油资产和莫桑比克天然气资产。埃尼集团因其优异的勘探成功率获得了非洲、巴西等多地优质低成本资源。在中美长期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因地缘因素获得低成本油气资源难度加大,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未来能否低成本获得优质资产的关键因素,坚持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是应对油价波动的长期战略和根本武器。攻关并掌握页岩油低成本快速钻井、压裂技术以及天然气液化技术是中国石油企业当前的迫切需求。

    多种能源互补是应对能源转型的关键。全球能源转型迅速推进,将改变未来能源供需格局。西方石油公司纷纷转型为能源公司,部分激进者甚至要转型为电力公司。但是,欧洲转型速度过快,导致发生天然气荒和电力危机。鉴于西方能源转型的教训以及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实,中国石油企业有切实责任稳油增气,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与此同时,要着眼长远,积极储备风光、氢能、CCUS等新能源技术,稳妥推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在高油价期间,将部分油气业务利润投资于新能源业务,为低油价时期新能源业务形成利润点,以支撑石油需求达峰后企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支撑与良性互动。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京ICP经营许可证031009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 电话:010-62094114